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7日
母亲的秤
○ 胡旭
  我们家住在矿区,父亲是矿上的职工,不做买卖生意,可从我记事起,家里有一杆秤。
  那秤杆有大人手指粗,近二尺长,暗红发亮,上面的刻度是用细小的铜钉钉上去的,一颗颗一排排磨得星星点点黄亮,前端没秤盘,有一个铁钩子,一次最多能称起三十斤重的东西。平日除了母亲用,家里其他人动也不动一下,但也有例外,每到秋风送爽,核桃下来的季节里,我会用它。然而,我不称东西,只拿上面挂着的跟我拳头大小差不多的铁秤锤砸核桃。有时,跟小朋友们过家家,我也会将秤偷偷拿出去玩,可一旦让母亲发现,那是要挨打的。因为,母亲把它看得重要,生活中离不开,怕我弄坏了。
  这杆秤是怎么来的,我不知道,也从没问过。但在印象中,我头一次看到秤杆末尾就折了一寸多。但一点也不影响母亲使用。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们全家六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下井挖煤挣钱养活,过日子全凭精明的母亲精打细算操持。每天无论家里买回什么东西,母亲都要用秤称一称,看斤两够不够。秤杆子高了那么一点儿,她喜滋滋地高兴;如果秤杆低了,她闷闷不乐好几天;若是发现短斤少两,她会怒气冲冲去找人家,即就是人家补够斤两,不数落人家半天是不会罢休的。
  我年龄不大,不懂生活的艰难,不明白过日子节俭的重要,又天生怕事,见不得母亲的行为,每见她找人家补够斤两高兴回来,就嘟囔说,人家的秤不对,你的秤杆子少一截儿,也不准啊。
  母亲呵呵笑说,我的秤称东西的准头,我心里有数,多一点少一点是会考虑进去的,从不讹人。
  后来,我常去农贸市场买东西,发现许多人兜里都装有一个一拃多长精巧简单的小弹簧秤,当人家面复称买来的东西,也就对母亲的行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还看这种秤小巧玲珑、方便,劝她买一个用。结果母亲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秤不准,当人家的面复秤也不好看,仍旧坚持用自己的杆秤。
  就这样,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家从矿区搬到市区,直至步入新世纪,市场商家用的秤,由古老的杆秤先后换成指针数字标明斤两的盘子秤和智能电子秤,母亲都没放弃将买回来的东西用杆秤称一称的习惯。那年,工商部门销毁从市场收缴回来的一大堆淘汰多年的杆秤,她看着可惜,就向熟人要了三四个大小不一的拿回家,喜滋滋的像得到什么宝贝似的拿起这个放下那个,瞧着高兴好几天。
  但在母亲耄耋之年时,有一天,我从外面回到家里,又见她拿起秤在称买回来的十几个鸡蛋,不由呵呵笑了。她见我笑,竟不好意思地说,她不是看斤两够不够,而是闲得无聊,拿秤称着玩儿的。
  我相信母亲的话。因为,进入新时代,人们早已摆脱缺吃少穿的艰难生活,家家步入小康,市场发生巨大变化,很少有缺斤短两的事发生,这一点她老人家是感受得到的。老人家之所以不由得拿秤称一称买回来的东西,纯属是习惯,但一定会想起那个年代的不易,感慨如今生活的富裕美好。
  于是,打那天起,我常买回东西让母亲猜有多重。她也总是认真用手掂量掂量,拿出秤来称一称。甚至买回一瓶酱油、一袋醋,也要跟她一起称一称,看一看它们的毛重和净重是多少,给老人家找一点快乐,打发寂寞,使其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