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 《转战陕北》 纸本设色 233cm×216cm 1959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刘文西 《祖孙四代》 纸本设色 119cm×96.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一、陕西旅游的重要文化特色历史
陕西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与新时代文化旅游地标之一,有着许多中华文明、中国革命和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其以丰富多元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吸引来自全世界的人文旅游与文化研究。根据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来看,陕西省的文化旅游资源涵盖了人文旅游资源景系的几乎所有景型,有具象且悠久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也有鲜活的现代生活场景,可以说陕西旅游资源表现出了数量丰富、种类全,以及文化内涵多、旅游资源等级高等特点。在我国启动了红色旅游后,为了铭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陕西以黄河文化、延安精神为根基,立足于丰富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已成为全省旅游经济新亮点。
(一)黄河文化:黄河流域乃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流经古今百世奔腾不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五千年上下文明,黄河流域一直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也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之品格,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为此,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用艺术的形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凝聚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万里长征到达陕北至全面执政,13年间辉煌历史的见证人。2020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指出:“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精神内涵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陕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陕西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我国启动了红色旅游后,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12月30日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陕西省共计有西安、延安、咸阳等13个市县位列其内。如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延安市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山景区、桥儿沟革命旧址;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等。
对于艺术与红色文化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们用妙笔丹青立足于陕西黄河文化与延安精神,对陕西的红色旅游形象做图像学阐释,毋庸置疑也是陕西文化艺术发展的艺术家们重中之重的历史职责。
二、近年来陕西重大主题性艺术精品创作梳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于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有初步阐释:“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为红色主题性美术创作指明了道路,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其内容多以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纪念活动为背景,以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宣传为主题,具备生动的感染力与历史性。需要表现出人民的奉献和牺牲以及英雄模范人物所彰显的中国精神、民族精神、革命精神与奉献精神,鼓舞祖国人民不忘初心的革命意志。
自上世纪50年代,长安画家开始描绘陕北黄土高原,开启了西北美术以延安精神为内容的新时代。同时,以黄河为寄托的美术主题创作也进入到了红色美术的表现范畴内。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体现着我国延安精神与黄河文化的一幅幅画作、一组组雕塑作品依然如雨后春笋,直到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陕西国画院以及各大美术馆与美术高校的红色主题美术展纷至沓来,其间还举行了各种各样的文艺座谈会,如西安中国画院推出的“庆祝二十大——丹青颂延安”线上展览,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我的延安——全国主题性美术作品展”、“长河大道——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陕西站)”等,都力求用艺术精品创作将陕西的红色文化推向全国,为陕西文旅形象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在艺术精神中实践党的宝贵精神,为陕西增添一抹令人振奋的“红”。
三、艺术精品创作对陕西旅游形象的树立与推动建议
近现代中国艺术精品创作,均突出了它们既不忘中国文化本源,又紧贴着时代的前进脉搏的特色。如石鲁的国画《转战陕北》,一方面是对中国绘画语言的承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其对时代旋律与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还从图像学角度清晰地向世界展示与传达了陕西的文化形象,使人印象深刻。因此,在新的时代,艺术家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更应从推动陕西地方文化传播与陕西旅游事业发展角度,从宏观层面把握其话语方向,打造陕西文化旅游标杆与旗帜,在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深掘陕西文化内核与特色,弘扬陕西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主题推进更多艺术精品创作产出,促进陕西文化旅游形象良性循环发展态势。
艺术精品创作作为不断发展的艺术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其本身也多以陕西最具有突出意义、影响最深远、最有艺术性及时代性的文化文物资源为主旨来进行艺术再创作。随着当代人们对于审美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关注与需求,因此也最适合用来推广及打造艺术文化形象。那么如何将二者的形象和谐地叠加起来,使二者的影响力相互促进,这是当下应解决的重点之一。例如,陕西旅游形象应通过数据监测、产业调研、体验谱系分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来建立起艺术与文旅之间的桥梁,使得艺术创作可以与陕西文旅形象高效结合,促进地区文化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再比如,确保艺术文化内涵可以与实际生活以及旅游消费等有效结合,实现旅游形象与艺术形象的效果叠加。
(二)以陕西的画院、美术馆、博物馆以及高校艺术学院为主要践行机构,为贯彻文艺座谈会精神,以主题性艺术精品创作深化陕西红色文化展示,推动陕西旅游的红色文化形象与新时代的创新结合。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安画家将陕北革命故事引入中国画的表现范畴,由此开启了西北美术以延安精神为情结的主题性创作新时代。陕西美术的经典作品,在主题和形式结合完美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革命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诚然,地域性是需要艺术强化的个性表达之一,而陕西美术的红色情结,既是过往的成就,也是新一代画家们的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陕西省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好内容”。“红色文化”无疑是历史留给陕西的瑰宝,为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文旅融合时代下,使艺术精品的创作与传播参与到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现代化建设“大蓝图”中,通过对陕西形象的塑造来强化文化铸魂、文化赋能。
因而,从当今时代来看,如何能更好地将陕西文旅形象和文艺创作结合起来,已做了诸多尝试。目前来看,应该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陕西各大机构应倡导更多以红色旅游基地为主题的写生、创作活动,将旅游与艺术创作行动脉络整合,在展现红色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性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过程中,一方面使画家能够专精于红色主题,在创作过程中更为沉浸,更为理解红色精神与意义,一方面也从更有体验感的角度,让艺术家从更深刻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进行产品的开发。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对这些宝贵的“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内容的创新,形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旅游品牌,让游客去体验和感受产品的丰富内涵。
第二,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艺术精品创作的推出与展示,也从文化的时代性意义上做出了实际性突破。红色文化不是陈旧的过去式的历史,而应该是一种具有蓬勃生命力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文化。因此需要人民与社会对它进行不断的更新认识。那么,让艺术家们从艺术的视角来进行时代性的解读就至关重要。
(三)新时期新样貌,依托艺术精品创作,以线上展览展示为先导,线下联动结合,通过各种线上线下平台,多角度更广泛地树立陕西旅游的文化形象高度。
现代人对生活的要求更多需要考虑到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如今的后疫情时代,人民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更多地注重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希望从艺术层面引领与提升,体验高质量生活。所以,不论是从当前社会需求角度,还是作为地方文旅发展角度,也要求文化旅游行业能够更多地从民族性艺术产业发展,来真正引导人民生活旅游娱乐的高度。
那么,就要从当今的时代特性来寻找突破路径了。我们知道,当下的时代,不论男女老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例也更多集中在线上各大平台。新时代媒介对文化旅游产业形象的树立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新疆昭苏县41岁的女副县长抖音制作系列扬鞭策马视频,成功树立了其城市旅游文化形象,并由于线上这个平台的快速膨胀式推广,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文化与产业效果。再如河南的舞蹈艺术精品创作,如2021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以及一些舞蹈综艺等,都打响了河南的文旅品牌。
因而陕西的旅游形象,也应以艺术精品创作为载体,以本省传统文化为基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以新时代各种媒体媒介为推动,从艺术文化视角来寻找更新更高的突破点,从文化领域形成自己的时代创新亮点。坚定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模式,强化科技数字赋能,强化新型文旅展示与消费模式。抓牢陕西省艺术文化这个强项,推动陕西艺术文化的线上平台形象铺设,继而不断推进线上展示与商业化跟进,使之呈现出“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以求从时代需求角度,站在社会发展层面,以艺术产业发展来真正引导人民生活旅游娱乐产业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开创道路上,艺术精品创作应以明确的创作方向表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成就,以陕西红色文化等为基础,图像化阐释革命精神与时代面貌。陕西旅游亦可从高质量艺术文化产业角度,以艺术精品创作为依托,围绕陕西文化文物资源,打造更具有艺术高度、艺术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形象,并在现代文化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结合线上线下全媒体宣传推介平台,给社会公众带来更多渠道、更多信息、更多体验。推动陕西文化精神传播发展,讲好陕西故事,让陕西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民艺术精神高度的重要窗口。
参考文献:
[1]郭德宏主编:《永恒的延安精神》,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
[3]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04-09-22
[4]刘康:《在全球化时代“再造红色经典”》,《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5]黄宗贤:民族自强精神的视觉表征(图画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N].《人民日报》2018-07-01
[6]宋林林:时代精神与中国艺术——读丹纳《艺术哲学》的反思[J].《青年文学家》2017(10)
[7]刘晓霞:《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人文地理》,2004年第5期
[8]王东红:《高校有效传扬红色基因的理论问题与陕西探索》,《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年第12期
[9]杨志和、石丹丹:《论延安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年第4期
[10]习近平:《二零一九年九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本文为202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艺术精品创作传播对陕西旅游形象塑造的影响》(2022HZ1355)研究成果。麻元彬,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于若溪,西安工程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