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1日
《最后一个匈奴》出版30周年暨第三届高建群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这是当代长篇小说史诗书写的典范之作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韬)3月10日,《最后一个匈奴》出版30周年暨第三届高建群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此次活动由陕西省文联、陕西省作协及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联合主办。
  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琳在致辞时表示,高建群先生作为文学陕军的中坚力量,其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是具有人民情怀的作家,是陕西文学发展的领军人物。《最后一个匈奴》以宏阔的大文化视野,再现了陕北边陲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和一代又一代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描绘了一幅苍茫而悠长的陕北高原生活图景,是当代长篇小说史诗书写的典范之作。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雅丽在致辞时表示,高建群先生1976年以《组诗:边防线上》踏入文坛,一直笔耕不辍,陆续推出《遥远的白房子》《伊犁马》《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统万城》《大刈镰》等一系列作品,其作品极具文学感的诗情禀赋,极具人民感的悲悯情怀,极具历史感的壮阔眼光,形成了独具艺术风格和极具整体性的创作谱系。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最后一个匈奴》,与几部重要作品一道,构成了“陕军东征”文学现象,提振了文学陕军的士气与声望,为陕西“文学重镇”地位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社长刘东风表示,《最后一个匈奴》这幅反映陕北高原革命史、风俗史与文化史的磅礴长卷从文学的侧面为我们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脉、发展之道,展现了不屈的抗争生命的尊严与精神的顽强。30年后,历经时光的反复打磨和时代浪潮的冲刷,这部作品不仅没有丝毫褪色,反而跨山越海,历久弥新,在市场的洗礼下愈发璀璨夺目。
  高建群在发言时以《被文学绑架的五十年》为题,深情回顾了自己前往新疆中苏边境的边防站当兵的历程,以及《组诗:边防线上》发表的经过。高建群说:“在那段孤独、寂寞的时光里,文学给了我莫大的慰藉与鼓励,由此笔耕不辍,一写就是五十年。如今,写作在我已经成为一种病态,已经吞没了我的全部。”
  研讨会由高建群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主持,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震,西北大学教授段建军、杨乐生、周燕芬,陕西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张艳茜,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等20余位知名学者围绕《最后一个匈奴》及高建群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特色、文化传承、文明对话等相关议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