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1日
两会声音
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持续推进“双减”
  “双减”是近年来全社会最受关注的教育话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上,“双减”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履职建言的高频词汇。聚焦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双减”后教师工作现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监管、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代表委员们对如何持续推动“双减”落实,提出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
  优化作业设计和布置形成科学的“作业观”
  “作业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小切口,优化作业设计和布置,是撬动学校教育教学系统变革的关键环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刘希娅说。
  刘希娅认为,作业设计和管理,首先要有科学的“作业观”。“作业设计不能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割裂开,应统筹课后服务时间,整体建构学校课程,立足学习方式转变、优化课堂教学,使作业成为教学的有效环节,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被动的学习不但效率低下、增加孩子们的负担,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他们终身主动可持续学习。”刘希娅建议,改变“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以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为突破口,系统优化与学习相关的所有要素。
  全国人大代表庞丽娟:
  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保障“双减”持续推进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双减’政策取得积极成效,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与社会的普遍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对此予以积极评价。“双减”之后,特别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如何优化教师人事制度,成为她今年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调研中,我感受到,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能力要求更高了,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在专业发展、心理健康和兼顾家庭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庞丽娟指出,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针对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应予以高度关注,主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
  严肃整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
  “双减”政策已经实施一年多,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家长的教育焦虑并未完全纾解,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不减反增。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会主委张金英建议,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落地,纾解家长教育焦虑。
  张金英表示,首先要发挥好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推动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落实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师资紧张的地区可适当放宽教师招聘政策,为“双减”之后教培机构教师转型为公办教师提供同等竞争机会;提高课后作业质量,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和提升家校合作质量。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一是严肃整治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严肃查处“高端家教”“众筹私教”“住家教师”“一对一”等校外培训隐形变异行为,以及“占用节假日组织学科类培训”“不具备资质条件”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满足学生课外学习活动需求。
  再次,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大力推行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扭转对教师“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单一评价导向。
  最后,还要做深做实做细“双减”背景下教育焦虑纾解工作,加大“双减”政策宣讲,引导家长理性设置教育预期,提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加大对家长的关爱帮扶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杜海峰:
  编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细则提升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持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强化校园育人能力、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是彰显民生关怀、体现政策温度的重要举措。今年两会,我就‘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改进提交了意见建议。”3月8日,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全面推进。
  “双减”到底是减什么?“双减”后教师工作相应有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参会前杜海峰深入多地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撰写意见建议。
  “央地政策共同发力,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特别关注落实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津贴补助、完善服务评价机制等问题。”杜海峰表示,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加强课后内容共享很有必要。一方面,应不断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通过补充招投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遴选、聘请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退休教师及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另一方面,应加强学校之间课后服务内容共享,统筹线上免费资源、优质资源等,让更多学生受益。
  如何采取多种激励形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杜海峰建议,应明确校内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专业优势,保障其专业工作及研究时间,提升学校管理的精准性,编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细则;增强课后服务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教师承担课内课后工作的关联配合,通过合作开发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后服务能力。
  在健全评价机制方面,杜海峰表示,应鼓励第三方机构或独立研究机构介入,多主体多角度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后服务的持续改进、健康发展。
   据《中国教育报》《今晚报》《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