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0日
萝卜花开
○ 施晓宇
  13岁的我一直记得一个细节:1969年10月跟随父亲从省城下放闽北泰宁县儒坊公社(今开善乡)读初中时,正赶上饥饿年代。一个星期天,我和同学结伴上山砍柴。身高仅一米五、体重六十多斤的我,需要走五六里山路,挑回超过体重的一担木柴——今天回想起来,我和小伙伴们个个都是豪气干云的“钢铁侠”。
  由于“钢铁侠”的身材一个比一个瘦小羸弱,清晨吃的稀饭早就化作一泡尿水流失了,走到半道一个个饥肠辘辘,两腿发软,只能撂担歇息。恰好山边有一块菇农开垦出的菜地,种着萝卜、茄子、生姜、长豇豆和辣椒,于是农民家庭出身的同学们摘下茄子和长豇豆大快朵颐,尤其是吃长豇豆的同学,我看就像小公鸡吃蚯蚓一样滑稽。还有一个同学甚至挖出一块鲜嫩的生姜,用锋利的柴刀刮去表皮,配着茄子一起吃。这让我真是大开眼界、目瞪口呆——茄子、生姜和长豇豆还能生吃?我则拔出一个萝卜,搓巴搓巴泥土,就狼吞虎咽地啃起来——在我的江苏泰州老家,妇孺老幼都能生吃萝卜。这下子轮到我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目瞪口呆了:“施晓宇,萝卜怎么能生吃啊?!”
  “你们怎么能生吃茄子、生姜和长豇豆啊?!”我回应道。很快,一个半斤重的生萝卜下肚了,我的身上又有劲了。我的那些生吃茄子、鲜姜和长豇豆的同学也一样有劲了。互长见识的我们,重新挑起沉甸甸的柴担,艰难地回到了各自的家。
  转眼间白驹过隙,半个世纪飞跃过去了。如今身高1.77米、体重145斤的我,在闽中大田县看到了一个个重量达两斤到三斤的雪白大萝卜,最轻的萝卜也有一斤重。这可是我生平看见的块头最大的萝卜!要知道,通常一个萝卜重量不过半斤左右,最重的也就一斤上下。而且,这些丰腴肥硕的雪白大萝卜居然生长在武陵镇海拔1400米的雪山半山腰。这些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水质纯净的雪山土壤,最适宜丰腴肥硕的大萝卜生长了。更神奇的是,这些雪白大萝卜已经取得国家注册商标“大田雪山萝卜”。
  萝卜是世界古老的栽培作物。远在4500年前,萝卜已成为埃及的重要食品。萝卜也一直是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蔬菜之一,一年四季都能端上桌来——源于蓬勃旺盛的萝卜一年四季皆可生长。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雅》称萝卜为“芦萉”。晋代学者郭璞注解《尔雅·释草》“葖,芦萉”时认为:“萉,宜为菔,芦菔,芜菁属,紫华大根,俗呼雹葖。”
  1400多年前,公元6世纪30年代左右,北魏贾思勰所著世界农学史上最早专著之一、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萝卜等如何栽培的记载:“应空闲地种蔓菁、莴苣、萝卜等,看稀稠锄其科。”
  “葱,四月种。萝卜及葵,六月种。蔓菁,七月种。芥,八月种。瓜,二月种;如拟种瓜四亩,留四月种,并锄十遍。蔓菁、芥子,并锄两遍。葵、萝卜,锄三遍。”
  1000多年前,北宋丞相苏颂(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在主持编撰的《本草图经》(20卷)中,也提到了莱菔(即萝卜):“(莱菔)南北皆通有之,……北土种之尤多。”
  再次证明当时中国南北各地已经普遍栽培萝卜。所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192万字巨著《本草纲目》中,在《菜一·莱菔》一节特意为莱菔释名:“芦萉、萝卜、紫花菘、温菘、土酥。”
  由此可知,自萝卜问世以来,萝卜的别名非常之多:葖、雹葖、芦萉、芦菔、菜菔、荠根、紫菘、紫花菘、温菘、苞葖、萝卜、楚菘、秦菘、菜头、地灯笼、寿星头……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菜一·莱菔》还专门写明萝卜的味道:“气味:温、无毒。(根)辛、甘,(叶)辛、苦。”
  萝卜不仅是大众化餐桌上的一道家常菜,生萝卜还含有淀粉酶,能帮助我们的胃消化,而且萝卜特别的神奇之处在于,从头到尾,包括叶子、根须、种子皆可入药。所以民间早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的民谚。不是亲眼所见,有谁能知道萝卜竟然全身都是宝?难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之为“蔬中最有利者”。主治:“鼻血不止。用萝卜捣汁半碗,加酒少许,热服。
  满口烂疮。用萝卜自然汁频频漱口,吐去涎汁。甚效。
  汤火伤。用生萝卜捣汁敷涂。
  便秘。用萝卜炒一合,加水捣烂,和皂荚末二钱服,即通。
  牙齿疼痛。有萝卜子十四粒,生研,以入乳调匀,左侧痛点右鼻,右侧痛点左鼻。”
  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萝卜简直就是一个家庭小药箱。我建议各家各户,平常都应常备萝卜,以作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