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06日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连载
书房沟(6)
○ 李巨怀
  第三章
  王大善人被满沟的村民在心里咒个半死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他竟然做了一件轰动整个西府地区的壮举,他要出资给书房沟建一所现代化的新式完小(完全小学的简称)。
  建学校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把戏。要把书房沟有上学愿望的孩子全部容下,这个学校起码得有好几十间大房,选址、设计、建材、师资一应问题可不像办私塾般简单。想当初,书房沟只有一所私塾,还是帖家祖上为了启蒙帖家后代子孙,在原先龙泉沟最耀眼的龙泉寺边的半坡台上建了似庙非庙、似民房非民房的十几间房子。就这光景,也是全县仅有的三所私塾之一,那个红火劲儿,沟里沟外的村民羡慕得要死。要不,怎么能把那叫了几百年的龙泉沟改叫“书房沟”呢!
  王大善人要创办的这所完小,可是全县除了县城完小外的第二所,也是龙中县唯一的一所新式学校。王大善人可是见过世面的本事疙瘩,走府过县好几遭的书房沟村民有几个呢?他沽名钓誉的想法,在心里并不占主要成分。说穿了,他是要变着法子与帖家斗,他已经从帖礼志小小年纪就卓尔不群的英姿里感到了危机。他们王家的孩子放羊赶猪掏牛屁眼儿满沟地跑,而人家帖家的孩子,家里稍有资财的,都是铆足劲儿供孩子上学。他要奋起直追,他要做成他爷爷一刀王骑马挎枪打天下都做不到的事情,他要成为王家第二个一刀王,成为西府地区像他爷爷一样名垂青史的钢铁英雄;他也从他爷爷身上吸取了深刻教训,要做就做点儿与政府不直接对抗、方方面面都举双手赞成的坦坦荡荡的事情;他要最终超过他爷爷,成为他王家家谱上第二位中兴之人;他要叫帖家输得心服口服,叫他们十辈子都翻不过身来。凭什么才能彻底地打败帖家?只有念书才能叫他王家的孩子走得更远更有出息。
  可是,办学校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粗略计算一下,办个完小就得花掉他五百两的鸦片膏子,那可是他从书房沟每一个罂粟果中一滴滴刮下来的,那可是他辛苦两年绞尽脑汁搜刮来的成果。可反过来一想,他毕竟是王茂德,不是土财主,是见过大世面的,是书房沟顶天立地的大能人。何况办学校落个好名声,还能在整个王家甚至满沟村民和乡里县里讨个好彩头,何乐而不为呢?
  书房沟私塾的房屋由于匪患早已人去房空,成了游匪的临时寄所。帖家的孩子十几年前就搬进帖家堡的祠堂,整个沟里的其他大小姓的孩子便很自然地辍学了,你总不能都挤在人家帖家的祠堂里嚷嚷吧。
  这样的局面怎能再继续下去呢?即使帖家堡一把火烧光后,差距却还是和尚头上的虱子一样明摆着。书房沟如果真的没有学校,还叫书房沟吗?驰名关中道西府第一保的书房沟的当家人脸往哪儿搁呢?王大善人越思量越觉得他肩上重担的神圣,血管里的热血不由得加速流动。
  书房沟完小在原来的私塾底子上开始动起来,以村民们难得一见的效率迅速建造着。龙泉寺二十多亩的场院,里里外外堆满了砖头、沙石、水泥、钢筋、玻璃、琉璃瓦,整个山沟的村民可是大开了眼界。几十辈子的山沟旮旯,哪里有人见过什么洋灰(水泥)、钢筋、玻璃等现代文明的建材呢?一生用惯土坯、木料的村民们,第一次在现代文明的光芒中傻眼了。
  建学校的工人就有四十多名,迎门的条形门楣就有一吨多重,是花了十两烟土从乾县后山辗转运进书房沟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大善人就等着在南京的陕西最大的官——书法泰斗于右任题写的校名了,这可是他亲自给他三叔王绅写信后,王大学士亲口答应的板上钉钉的事情。
  大多数村民欣喜着,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忧虑着:不用纸的窗户能叫窗户吗?一眼望透的房子叫房子吗?争议归争议,新学校还是顺利竣工,整体上中西结合,外为石拱圆门,窗为拱顶,里面四合院,四合院又有着徽派建筑的硬山墙,与西府建筑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
  这个兀自独立的学校一落成,就与身旁绵延一千多年隋唐时就存在的西府最大的古庙群——龙泉寺形成了天壤之别的反差。然而,书房沟更大的西洋景还在后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