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长安大学苏蕾老师寄来她的新著《新闻评论与公共性理论建构研究》(人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十分高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从2001年开始进行新闻评论的特色教育,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新闻媒体培养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评论教师和评论员。我曾在光明日报上写过评论:《学生是学校的名片》,老师以学生的成就为荣。苏蕾是我从媒体调入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后带的第一个博士生,毕业十多年来她从事新闻传播学的诸方面研究,颇多建树。今天奉献给读者的是她就新闻评论专题所做的研究成果,我借此机会写下阅读新著后的感受与读者朋友分享。
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价值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新闻评论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文字,或声音,或音像结合,或图文并茂,在新闻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当我们迈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促进人们的素质提高,如何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政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是一个重大紧迫的现实问题。对于作为民意表达的新闻评论,如何认识它,如何做好它,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苏蕾在其著作中指出:公共性是新闻评论的一个特征。公共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就新闻评论而言,至少包含三个含义:公开、公益、公正。在此定义前提下,作者就以下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其一,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媒体新闻评论现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存在的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苏蕾有着在报社和电视台工作的经历,这样,她对媒体的认识自然要比未接触过媒体的学者深刻得多;她的博士论文做的是《从强公共性到弱公共性——我国媒体评论公共性话语建构》,而当时的哈贝马斯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他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已经被第三次印刷。在这样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下,作者选择了党报评论、都市报评论和网络评论等方面的媒体评论进行研究。
例如作者对党报评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阐述,特别指出“党报的公共性不同于哈贝马斯的公共性”,提出改变党报评论主体单一的现象,改变党报评论的文风和党报评论要接受公众的监督等;时代的进步催促着都市报和其评论的蓬勃发展,但是,“公民表达”的初衷却遭遇着“时评写手化”的尴尬,“丑陋的时评圈”暴露着公共精神的缺失,书中提出“精英发言”还能走多远;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评论登上了时代的舞台。但是,对于其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等等。作者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评论实践的公共性给予了基本评判,也构成了文章主体,其观点对于分析我国媒体评论提供了新视角和有益启示。作者在书中对这些问题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域外视角,进行中外新闻评论比较研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势。在这种形势下,作者放眼域外,进行对比研究是大有好处的。了解这一现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中国新闻评论的积极作用是十分有益的。
普利策新闻评论奖可以代表美国的新闻评论最高的实践水平,获奖作品也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作者通过采用公共性视角研究普利策奖新闻评论,找到这些评论表现出和我国新闻评论不同的特征:新闻评论受到文学性新闻观的影响,不表现为“论证”“信息”模式,而是表现为“事实”“故事”模式,在新闻评论中也应用到消息来源,同时作品的符码化特征更加明显。其表现是:语言成为交往中介,新闻评论迈入话语新时代;“公共性”下沉到语言层面,新闻评论构建情境;新闻评论偏向说故事,非虚构写作成为影响评论表达的时代潮流等。作者研究此课题,得益于她给学生讲授《新闻专业外语》课程,并在前期出版了《普利策新闻奖案例库及话语分析》一书。扎实的外语基础和前期准备,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尤其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强势崛起,令我们置身一个万花筒似的信息世界。在这样人手一个麦克风、多元信息以惊涛拍岸之势冲击人们的视听与头脑的开放时代,必然会出现多元的信息与观点,这是社会进步的表征。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必须适时以科学、理性、建设性的意见与观点,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祝贺苏蕾新著问世,希望有更多的热心读者与新闻评论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