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4日
苏轼的“大我”和王维的“真我”
○ 白描
  祝贺“落墨有声:当代中青年作家50人书画展”开幕。
  这个展览因为疫情,一拖再拖,今天终于与观众见面,不容易,值得庆贺。
  让我致开幕词,我想说两个人,两个文人书画的代表,一个是王维,一个是苏轼。
  去年,我回故乡陕西,又一次去了辋川。
  那里有王维的辋川别业,有王维亲手栽植的千年古银杏。
  正是秋天,我去看那一树耀眼的金黄。
  今年春节我在广西北海,去了趟合浦。
  合浦古称廉州,是苏东坡结束海南谪居生涯,渡海登陆住过两个月的地方,那里有个海角亭,高悬着苏轼“万里瞻天”四个大字。
  在这两个地方,我觉得这两个人物可供我们思考、可供我们说道的话题很多。今天我想说说苏轼的“大我”和王维的“真我”。
  先说苏轼。
  苏轼有大才。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开辟豪放派先河;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有《古木乱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是他最早提出文人画概念。
  苏轼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这话说得似乎有点绝对,有一样他不行,不会做官。
  他的官做得很大,做到了礼部尚书,但他却不会在官场经营,遭到权力中心排挤,先是被赶出京城,后被一贬再贬。
  所谓东坡三贬,先是黄州,再是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的儋州。
  他是被贬谪最远的中国文人。
  他一生写的最后一首诗,是《自题金山画像》,是死前两个月路过金山寺,看见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像,提笔写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这里很是自嘲。但谁敢小觑他呀,他在人们心中拥有崇高地位,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性符号。
  文学成就,书法成就,绘画成就,他是天花板级人物,他不会经营官场,却是个好官,即使降职外派,即使贬谪流落,每到一地,他都有建树。
  他关注民情,关心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在儋州这个蛮荒之地,他还开馆授徒,劝耕劝学,提倡移风易俗,推动社会进步,做了能做的一切,所以深受老百姓热爱拥戴。
  我想,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之所以成为宗师巨擘,是因为他心中有“大我”,这“大我”,就是家国天下,苍生大众。
  再说王维。
  唐代有三个写诗的,很不一般,他们是仙,是圣,是佛,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
  我认为王维山水诗所达到的高度,一般诗家很难比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他的辋川20首,每一首都是精品。
  王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鼻祖,只要看过《江干雪霁图》,辋川山水系列图卷,那写意传神、形神兼备、超然物外的气象,我们会深为惊叹。
  把诗与画结合得最好的是王维,苏轼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
  但王维一生有污点。
  安史之乱被俘,被押送到洛阳,曾在安禄山政权里当差。
  他不想与叛军合作,自己给自己下药,弄得上吐下泻,还写了《凝碧池》诗,悲叹狼烟四起,渴望朝见天子。
  后来回到长安,虽然被唐肃宗李亨免罪,而且升了官,当了一生中最大的官——尚书右丞,但王维自己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很是纠结,一直生活在精神阴影里。
  王维死于安史之乱平定后四年。一个曾经的高产诗人,这四年里只写了20多首诗。
  动乱打破了王维的山水梦,他心中的宁静和美好再也找不回来,他太真,不会欺骗自己,不会假装多情。
  他心中有一个“真我”。
  说长了,也扯远了。只有一个意思,在今天这个伟大而又纷乱的时代,希望我们的作家,我们的作家书画家,继承中国文人书画优良传统,抱道守正,心中保持“大我”和“真我”,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自己一束光,尽自己一份力。
   (白描为“落墨有声:当代中青年作家50人书画展”致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