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24日
陕西美食
○ (英)罗宾·吉尔班克 著 胡宗锋 译
  关中美食溪流一样正在向英国有选择的地方流去。伦敦的“老常家面馆”是一家有名的河南人餐厅,坐落在布鲁斯伯利英国图书馆附近,里面不时也供应一些陕西小吃。还有一家穆斯林连锁店,在尤斯顿有批发店。最新的竞争者是位于伦敦霍洛韦区本维尔大街的“西安印象”,迄今为止该店菜单最全。西安出生的大厨魏桂荣(音译)烹饪技术很好,她曾在伦敦的川菜馆“水月巴蜀”学艺多年。她经营的特色食品有:红薯面:5.80镑,西安肉夹馍:3.5镑,黑木耳:4.80镑,排骨:6.80镑,都深受好评。批评家汤姆·帕克·鲍尔斯在为2015年10月17日的《星期日邮报》撰文时的标题是“让人嘴唇抖、感觉辣、吃声响,满头汗的面条”。(汤姆·帕克·鲍尔斯是《星期日邮报》及时尚杂志的饮食专栏作家,兼任电视台饮食节目主持,也是英国王后卡米拉与前夫所生的长子——译者注。)他在报道中说,魏女士让他成了“肉夹馍”的真实粉丝。他对“肉夹馍”的描述是“肥油点点,酥软撩人,茴香味浓”。提到木耳时,他说这对英国人来说绝对是一种新鲜的食品。帕克·鲍尔斯颇有诗意地赞颂道:“黑木耳,神奇抖,冷如冰窖,纯净如朝露。滑溜溜、软绵绵,有点像海蜇。”
  网民对“西安印象”的反馈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也注意到自己的纽约同伴现在的座位有限。“西安印象”实际上毗邻“酋长球场”(又叫埃米尔球场和阿联酋航空球场——译者注),和当地大多数小吃店一样,每逢阿森纳足球俱乐部的主场在此举行,就会挤满了人。在经常拥挤的空间里,顾客喜欢其简朴的装饰。店里没有乌木屏风,东方情调的绸缎窗帘和南瓜灯。魏女士崇尚的是一种干净的现代装饰,惟一显示的是“陕西十大怪”。我个人觉得,这种环境实际上让顾客在自己的家乡更有品尝西安风味的感觉。行家们会说,西安鼓楼南边竹笆市的“樊家肉夹馍”是最正宗的。和伦敦的“西安印象”一样,这里整天人来人往,主要是因为实在,而不是为了慕名。店里的塑料座椅和夹馍效率很少引起人们注意这一快餐的浪漫传奇,这里也出售提前包装好的炖肉。
  我对陕西美食最大的希望之一是:要把美食背后的故事一起介绍到国外去。英语里没有与汉语“饮食文化”相对应的词,所以人们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珍爱传说和学问,即便是最普通的东西都有其制作和消费的历史。就拿外国人最容易接受的“肉夹馍”来说,我听不惯有人像美式英语那样称其为“中国汉堡”,这给人有误解,有点像现代商业化很浓且宰人的“麦当劳”。“肉夹馍”的花样很多,但最主要的形式是扁平的饼子夹剁碎的炖猪肉(而不是像汉堡那样夹肉片)。有关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始皇那个时代,但谁也没有想到,可以把饼切开夹上东西变成一种快餐,其来源依旧是个谜,常见的解释是到今天还很红火的“樊记肉夹馍”提供的。
  我们也许要问的是:下一个走向世界的陕西小吃会是什么呢?比较容易的是说不好走出去的,虽然在贾平凹和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里备受称赞,我却从来无法面对“葫芦头”。这是一种杂碎汤,对此的口味得慢慢培养。其主要成分是猪大肠,据说形状像长熟了的葫芦。为了除味,要刮洗和用盐泡,然后再煮好几个小时。要用慢火同猪的其他内脏一块炖,如果需要还可以加上海参和鱿鱼,使汤更有味,吃的时候可以泡饼。甚至在这个快餐时代,对于外行来说,单就“葫芦头”的油腻就让人退避三舍。爱好这一口的人图的是有益健康,因为里面放有桂皮和八角。另外还有一个传说,长安第一家卖“葫芦头”的得到了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的指点。孙思邈的名气很大,西安城外的“八仙庵”就供有他的神位。
  与“葫芦头”的名号相似的是“葫芦鸡”,但“葫芦鸡”就不同了,这更适合外国人的口味。如果说西安人宣称是他们首先发明了“汉堡”,那么他们也可以说比美国的上校早几个世纪就发明了鸡块。这是一道婚宴上的家常菜,更不用说在同学和同事聚会的餐桌上出现了。曾经一度这道菜被认为是团结统一的象征,1936年的“西安事变”后,一位姓陈的厨师在“和平宴”上做了这道菜,得到了周恩来的赞赏。这道菜的做法是:选一只约两斤重的鸡,先清煮、再蒸、后炸。鸡肉皮酥肉嫩,香烂味醇,筷到骨脱,可以蘸着小碗里的辣椒吃。要是把鸡的头和脖子当作茎,这道美味还的确像一个大葫芦。如果只是鸡的局部,那就没有了这个效果。西方人喜欢在鸡上桌前就去掉头,这样伸出筷子和挥舞刀叉时,死鸡就不会用斜眼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