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5日
故乡灯事
○ 秦川
  我的故乡大荔有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春节民俗,每年正月的“灯事”就是其中的一项。
  但凡家有女儿,从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春节起,娘家人就要给出嫁的女儿每年“送灯”。“送灯”时一般会送两个大灯笼和10支蜡烛,寓意着女儿一家前途光明、生活幸福美好。
  接到灯笼后,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女儿们便会把灯笼挂到自家大门上以示吉祥。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人便会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们,每年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支小蜡烛,直至孩子年满12周岁。接到灯的孩子们会在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
  送给孩子们的灯笼要比原先送给女儿的灯笼小一点,以方便孩子提携。除此以外,娘家还要给孩子们送各种花馍(包括老虎、狮子、龙、蛇、鸡、鱼等),我们当地人叫“送鹣”,以示对孩子们的祝愿和保佑。当小孩子长到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当地民间称“完灯”或“全灯”,这也是外婆家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便表明孩子长大了,以后也就不用再送了。
  大荔家乡的送灯礼仪非常有趣:第一年送灯,要送有鸡、鱼、蛇等一组动物图腾的花馍,寓意多生快生;到了第二年送灯,面塑上的图案则换成了以青蛙为主的一组动物,我们家乡俗称为蛤蟆鱼,寓意是千子千孙的意思。
  家乡人们制作鹣儿时还有一个讲究,那就是要求制作的各种动物眼要大、额要宽,显然是长辈们希望祝福自己的外甥、外孙们聪明伶俐、前途无量。
  在老家每年送灯这项任务,通常是由孩子们的舅舅来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句歇后语了,并且这一送就是12年,中途是万不能停止的。
  到了正月十一、十二,巷道上就陆续有孩子们挑起灯笼,十四、十五是孩子们的灯笼会,也就是高潮了。孩子们打着灯笼,或是聚集在村头,或是游走于巷道中,他们小心翼翼,一路前行,一群群孩子们的灯光,照得乡村街道繁星点点,如天上的街市,给寒冷清静的村庄夜晚增添了不少生气。
  几十年前,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每年都能为孩子买得起灯笼的人家不多,父母们或长辈们便用红纸、铁丝、竹篾子等原料年年为孩子们现做各种灯笼。鉴于此,孩子们大都十分珍爱各自的灯笼,一路小心翼翼。即便如此,总有几个捣蛋鬼,趁个别打着纸灯笼的孩子忘乎所以的时候,黑暗中对准一个纸灯笼扔出一块小土疙瘩,顿时会手起灯灭,遭殃的往往是那些弱小好欺的孩子。随着“哇”的一声哭出来,接着就见这孩子一手抹着眼泪,一手提着被打灭的灯笼,跑回家向父母告状去了。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孩子,在人群中故意推推搡搡,便有一些纸灯笼内的蜡烛会被晃倒,从而引燃了纸灯笼,火借风势,整个灯笼“呼呼“地燃烧起来,“烘灯啦!”看热闹的小孩们便欢呼雀跃起来,哭声、闹声混成一片。有时还不到正月十六晚上“烘灯”的时刻,一些孩子的纸灯笼就被“偷袭”提前“烘灯”了。
  正月十六是“烘灯”的日子。晚上,大家提着灯笼你撵我,我撵你,三三两两的灯笼对撞着,提竿提线缠结在一起,又互相撕来扯去,于是灯笼中的蜡烛歪倒了,接着就有灯笼烧着了。到了九十点钟,快到孩子们休息的时间,巷道上便会传来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的声音。越是到了这个时候,孩子们也闹得越凶,此时巷道里就会此起彼伏地传来孩子们“烘了,烘了,又烘了!”的叫喊声。孩子们闹得越凶,大人们便越是高兴,大家会说:“闹活得美,闹活得嫽,闹活得谄!”因为“烘”与“红”谐音,谁家不盼望着自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呢!
  记得12岁那年,舅家给我送了一个大大的漂亮的莲花状纸灯笼,里面还用红纸包着10根红蜡烛,配着一根细竹棍。我在正月十四、十五的晚上小心翼翼地打出来;十六晚上挑灯笼出去时,为防不测,我叫来左邻右舍几个大点的哥哥给我做护卫。我那盏漂亮的莲花灯得以躲过无数小朋友的侵袭而安然无恙。最后,在依依不舍中,我还是用火柴点燃了自己的灯笼,并默默地许了一个愿望:希望来年还能打上莲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