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农村操办婚姻喜事一般吃三顿饭,早上粉汤,中午饸饹,下午坐席。事情过得好与坏,“庄客”最有话语权,主要看“汤道”和“席面”如何。
一般情况下前两顿饭从清早太阳“冒花”到中午十二点前基本结束,这不用“总管”太过操心,只要土炕坐得下尽管往上挤。接着坐席,这得考验总管的经验和智慧,安排早了,亲朋好友吃过之后早早离开,待到新人娶回来“下马”“入洞房”“打窗子”和“站大小放拜礼”时显得人少、冷清、不热闹。坐席放缓了,新娘和“送人亲戚”回来占用了部分地方,再遇天阴雨湿招待不完客人便“窝席”了。
“总管”是农村婚礼中的总调度,大凡小事都得操心。如果没有称职的总管,主家纵然想满盘子满碗盛情招待,好事极有可能办砸而让左邻右舍笑话。因而总管必须是一个有感召力、想问题周全、会驾驭“跑堂办事”的人。
好事办好需未雨绸缪,前一天晚上“业客”时诸多事情丁卯落实到人,由谁端盘子抹桌子、生火做饭、提茶倒水必须安排妥当。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让办事人员彼此心有灵犀、无缝对接,不至于一招出错而“满盘皆输”,这样“行市倒了,主家也恼了”。
农村人最讲究礼仪,坐席须按“一方头,二娘舅,三姑姑,四姨姨”的次序来安排,所以“第一排子”待客要有本家德高望重的人和娘舅家人入席。首席的位置通常背对“窑掌”面对门,“方头”和“娘舅”坐定后,其他人按辈分和长幼次序依次落座,这里是没有官位高低之说,没有尊卑贵贱之分。
一桌坐十个人,大多男女分坐。每一桌摆八个碗,两碗烧肉、两碗豆腐、两碗粉条和两碗其他食材,每一碗上面用薄薄的烧肉片遮盖,这样的席面俗称“八大碗”。每一桌有十颗丸子,丸子摆在首席的位置,这是对“方头”和“娘舅”最特殊的礼遇。八碗摆好后,坐在首席的人动了筷子,其他人才开始觥筹交错。酒足饭饱后“看客”的一声“起客喽”,总管便着手安排下一桌。
那时席面多为素八碗,“光景”好的人家也上四碗肉、两碗豆腐和两碗粉的“硬碗子”,这在缺吃少喝的年代,是非常“排场”了,会被十里八乡的人津津乐道一段时日。
没有坐席的男人们围着“响吹细打”的吹鼓手看热闹,多数在院落避风的角落猜拳行令,喝得不亦乐乎,直至酩酊大醉忘记坐席而追悔莫及。
村里有三百多人,分上院、下院和二门庄三块居住,相互比邻而居,来回走动只需几分钟。女人们三三两两去邻居家的窑洞里“前场糜子后场谷”地拉家常,她们喜欢看热闹,能恰到好处地拿捏坐席的时间。然而女人们的话匣子一旦打开,一直能唠到地老天荒,这样中途坐席总管经常因为找不到人而急得抓耳挠腮,不得不派人去喊叫,这时休整了半天的女人们闻声而至大可风卷残云。
如今条件好了,坐席多租用帐篷,方桌改为圆桌,八碗换成盘子。似乎土窑洞里坐席与院子里的露天流水席已渐行渐远,然而尊老爱幼、乡邻和睦的民风却依然传承和发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