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6日
视点
杜撰“1888万彩礼”被封号:谣言治理仍任重道远
  近日,一篇出自知乎的“1888万天价彩礼”的帖子引起人们热议,发帖人称其前女友的父母向他提出1888万的天价彩礼和数千万房产过户到女方名下等要求。对此,知乎1月13日发公告称,已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发布者已承认了杜撰事实,随后知乎对该用户账号做了永久封禁处理。然而此次造谣事件只是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中的一个缩影,封号永远只是第一步,对谣言的治理仍然任重道远。(1月13日澎湃新闻)
  网络的繁荣发展和社会敏感话题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大量涌现,带来了上网的便捷性和成本的低廉性,也为越来越多人在网上发言创造了条件,并且其可产生的巨大利益也使得不少心术不正的人不惜编造谎言博得关注,而最能引起关注的往往是社会敏感话题,彩礼就是其中之一。显然,该发帖人对此了然于心,利用江西、天价彩礼等冲突元素,挑起公众敏感神经。无论如何,这种做法确确实实欺骗了大众,抹黑了江西人民的形象,应该受到谴责和严厉制止。
  此外,谣言的滋生背后也少不了管理缺陷、惩罚不足等阻燃剂。作为发布平台应该承担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但现实中,很多网络平台存在着对发帖者的管理和对内容的审核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并且,事后的处理也多是澄清和对造谣者进行封号处理,也没有完善的相应的惩罚机制,相比其产生的红利和恶劣影响,造谣成本之低、惩罚力度之小,造谣者常常换个“马甲”便可卷土重来,或者有被红利吸引的效仿者。种种现象导致网络发言几乎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因此也难以在其心中产生敬畏之心。
  谣言治理与其事后弥补,不如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厘清网络谣言的概念、范围,以及规范此类不法行为的惩戒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惩戒。同时,必须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加强对用户的实名制度,实现一人一号或者每个账号可以追溯到背后的发布者,完善信息审查和研判机制,宣传文明、合法上网,源头控制涉疫谣言发布;作为用户也要规范自身行为,在网络空间谨慎发言,对网络信息保持警惕和批判思维。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遏制网络谣言,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无论是知乎还是其他网络平台,用户有权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言行,但这不意味着可以肆意虚假编造有损他人或者其他事物的言论。互联网非法外之地,网络言行应有界,无论是谁,都不应该为了追求流量或者谋求某种利益来恶意炮制不实信息,损害他人利益,破坏社会秩序。封号永远只是治标不治本,杜绝谣言滋生,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最根本的是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敬畏之心,谣言治理仍任重道远。
  作者:安锦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