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3日
掌上旋明月
○ 尤凌波
  真想不通,树皮光滑洁白、树身挺拔修长的核桃树,结的果子,不仅外壳皱皱巴巴、沟沟壑壑,俨然一副陕北高原的缩影,就连果仁,也抽抽缩缩,挤藏在壳内的夹层中。
  其实,皱皱巴巴的核桃外面,本来还有一层外皮的,那外皮青绿色,圆圆滚滚,只有待果熟时节,那层青绿的外皮才绽裂开来,当然也有一些虽绽裂,却不肯脱落,而是紧紧贴附于核桃,这就需要用手剥掉了。皮虽剥掉,手上却沾染了皮的汁液,那汁液很快氧化变黑,很难洗去。
  关中道上的核桃树多,房前屋后,沟沟垴垴,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凡物皆以稀为贵,一多就烂贱了,就像柿子一样,几乎从来没有人把它当做正经果子。满树的核桃也从无人去看管,但却不见有谁去摘折,即使捡收几个落果,剥去外皮,砸开硬壳,那干瘪的桃仁总是夹藏在壳缝中,需用针刺一类的工具剜挑着吃,既着急又费事。别看核桃烂贱,却是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娇气得不行。水分大了,果仁就发霉变黑,放的时间久了,又易出油,吃起来有一股油脂味,但人们自有方法。大雪飘飘,天寒地冻,青壮们仍然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去了,唯有老人与孩子挤在烙腾腾的炕上。奶奶先费力地砸开一堆核桃,那时的核桃都是本地品种,壳又厚又硬,若无一把子力气,还真砸不开哩,故有“南山的核桃,砸着吃的货”一说。有些小姑娘砸不动,就用门夹碎了吃,为此没少挨爸妈的骂:“小心把门夹失塌了!”所幸过去的门板都是厚厚的实木所做,不然真的核桃没夹碎,门反而失塌咧。奶奶将砸碎的核桃盛于笸筐中,用锥子剜挑出桃仁,就着清油灯去烤,核桃仁在清油灯火中,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空气里就荡漾着一股淡淡的焦香味,孩子们个个张着小口,等着奶奶喂。那情景,像极了春天屋梁燕巢中那一个个张大口等着老燕喂食的乳燕。
  核桃是一种好东西,民间有一种说法,“吃啥补啥,像啥补啥”。核桃从外壳到内仁,都像脑仁,因而历来认为可以补脑。各种糕点,像咱们陕西有名的水晶饼,核桃仁是少不了的,中秋节吃的月饼里,同样少不了核桃仁,甜品中的蒸甜饭、八宝粥等,若少了核桃仁,那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紧挨着关中道的宁陕、柞水、镇安一带,因核桃资源丰富,百姓人家就用核桃粉混合着麦面,制作成核桃馍,焦香酥脆,还耐储存。当年慈禧逃难西安时,就作为地方小吃呈上,直吃得老佛爷愁眉舒展、喜笑颜开,遂成了贡品。
  于百姓眼里,核桃就是一种干果、食品,而在达官贵人眼中,核桃又是一种玩物,即挑一对核桃,用手掌盘玩,直盘玩得核桃色如琥珀,温润如玉。当然,不是什么核桃都能盘玩的,讲究的是玩狮子头、虎头、官帽、公子帽、鸡心、罗汉头,就是核桃上的棱线也要三棱、四棱,至于那种双联体、扁核桃,更是难得的珍品。乾隆就爱盘玩核桃,还曾写诗赞道:掌上旋明月,时光欲倒流;周身血气涌,何年是白头。现在许多老年人玩的健身球,大概就源于这种核桃吧,因其有刺激穴位、活络经脉之功效。可惜关中道上不产这种核桃,大都出自京郊燕山一带。前几年文玩核桃又火了,一时风靡大江南北,包括关中道上稍有些文化的人物,也都随手抚弄着一对核桃,似乎不如此,就跟不上时代。而且讲究的是文盘,抚弄时不让核桃发出声响,这才是耍家子的标志。因需求量大,燕山一带的农民,就在普通核桃树上,嫁接了文玩品种,当年嫁接,次年结果。有的干脆直接给青果套上了模具,让核桃按照人们的意愿生长。急功近利的后果就是,刚刚几年,原来动辄数万甚至十多万元一对的核桃,竟然堆积如山,一斤几元也无人问津,因为这种核桃坚硬如钢,又无仁可食,烧火还费引柴。
  关中不产檀木、黄花梨等高档木材,核桃木应该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材了,核桃木结实,纹路漂亮,用久了,自然形成一种包浆,因而讲究些的人家,都用核桃木制作成柜、箱、桌、椅,几百年前的家具至今还存留不少,当然,大都已成了价值不菲的古董了。使用一段时间,就得用核桃油齐齐涂上一层,软布轻轻擦拭,那家具的表面愈发光滑如镜,就像吃了饺子要喝饺子汤一样,想不到核桃木家具也要用核桃油保养维护,真是原汤化原食,原油护原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