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君司命,是古代神仙等级中最低的地仙。传说从前有一个张郎,不好好耕作,出门去做生意。家里全部由妻子丁香操持。后来张郎发达回家,嫌丁香不好看,就把丁香休了,重新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后由于张郎挥霍无度,很快就穷困潦倒,只得靠乞讨为生。有一天张郎遇到了丁香,他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火洞里给憋死了。比较幸运的是死后的张郎遇到了下界巡视的玉帝,因为跟玉帝同姓,所以玉帝就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同时负责人间巡视、记录人间善恶的官。后来,可能是人们怕灶王爷寂寞,又为其添了一位灶王婆一同供奉。传说灶神每年腊月廿三晚上上天汇报,除夕晚上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上天汇报时少说坏话,人们就采取供奉祭祀的方式来讨好灶王爷,从而形成了腊月廿三祭灶这一风俗习惯。
我的母亲是无神论者,但很合群,不忤逆。她会随村里老人们去朝南五台,跟着去庙里烧香。所以,在祭灶的前一天晚上,她会用酵面蛋搋一盆面,放在火炕的拐角醒发。第二天面发好,她就张罗着开始烙灶饦馍了。说是灶饦馍,其实就是油旋饦饦。那时候农村人粮食比较紧张,套磨子把麦子磨得很扎,面粉收得很低。所以,母亲烙的灶饦馍不像现在的馍很白,而是很黑,像树皮一样。为了能够口感好,母亲会给面上抹一点油,撒一些调和面、葱花。所以,母亲烙的灶饦馍虽然面相不好看,但吃起来还是很香的。我丈母娘和母亲不一样,她把祭灶搞得很复杂。她会扳着日子去赶杜曲二五八的集,请回灶爷灶婆、灶马,还有门上窗子上的挂絮。到了腊月廿三,她不但给灶房墙上供上灶爷灶婆,还要给房门道、自来水池上都要供上灶爷灶婆。廿三晚上送走,除夕晚上还要接回。等我们过年去给她拜年的时候,她会给我们说:“我给神都说了,让保佑你们全家日子过好,平平安安。”年轻人是不理会她这些说辞的,但我知道老人的慈善心理,会笑一笑表示感谢。
现在,农村老人对祭灶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可城市的人就淡得多了。因为现在城市年轻人居多,他们在思想上对神鬼之事本来就漠然视之,再加上生活节奏快,基本上在腊月廿三是没人祭灶的。其实,中国传统习俗的设立,都有它的现实意义。祭灶就是要唤起你的粮食忧患意识,要有灶火头的危机感。祖辈们遭过年馑,饿过肚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他们生怕家里断了顿,让娃们受恓惶,所以对灶神非常敬畏。现在的年轻人衣食无忧,灶爷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老朽,是用不上的神。你走进大学校园,走进酒店餐馆,粮食浪费很大。我觉得,祭灶的形式可以不要,但粮食的忧患意识不能丢,节约粮食的传统不能丢。因为粮食是地里长出来的,不是机器造出来的。以现在的科技状况,我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如果没有粮食忧患意识,大肆地去浪费,是要遭天罚的。所以,我对老人们的祭灶是不反对的,家里人也会在腊月廿三烙灶饦,对传统的祭灶节日有所表示。传统民俗之所以能千百年传承下来,自有它的道理,我们还是要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