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30日
长安画派应在新时代继承发展
○ 张嘉懿
  1961年9月24日到10月8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等人在北京举办了“国画习作展”,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美术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上刊文,惊呼出现了“长安新画”。后来,张仃先生又称之为“长安画派”。随后这个展览又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巡回展出。这一展览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震撼,有很多艺术家对他们的出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长安画派之所以能够成为画派,之所以能够举世公认,对现代美术产生重大影响,与他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和“立足黄土地、扎根生活、反映现实”的艺术态度密不可分。
  长安画派的形成,有两个关键的人物:一个是赵望云,一个是石鲁。赵望云是一位“一生只画劳动”的画家,他将西画的写生方法与笔墨语言相结合,将中国画带入了反映现实生活的境地。石鲁,曾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生活,在延安时期所受的思想教育构成了他艺术生涯强烈的革命基调。上世纪60年代初,以石鲁、赵望云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在创作手法上,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他们给传统文人绘画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证明了使传统绘画在新时代表现生活和直抒胸臆的可能性,为中国绘画发展开辟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们深入生活、研习传统,到人民群众身边去,描绘底层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以新颖的艺术手法和题材在当时脱颖而出,最终造就了长安画派的辉煌,使得长安画派成为陕西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之一。
  继石鲁、赵望云等老一辈画家之后,“长安画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陕西画家群体在长安画派创新精神的感召和引领下,创作出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经历了现代艺术思潮的洗礼,一大批“新长安画派”继承了“长安画派”的艺术宗旨,在自由、多元、现代创作理念的感染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特色的艺术风格。60余年来,一大批陕西画家立足黄土、扎根生活,继承和发扬长安画派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态度,凭借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乡土风情,以新的审美情怀和艺术形式,推动长安画派独秀一方。
  这正是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最好诠释。
  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22年9月2日,陕西省文联在西安举办了“长安画派继承与发展”座谈会,30余位老中青美术代表共聚一堂,畅叙长安画派的继承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更加明确了长安画派前进的方向:扎根人民,守正创新,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优秀作品,反映新时代人民的幸福生活,传递三秦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新时代鼓与呼!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表述掷地有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更是再次阐释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和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这也让扎根古城西安的长安画派迎来了再次腾飞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