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6日
拜谒路遥纪念馆
○ 任静
  我与路遥纪念馆有一段不解情缘。
  几年前一个国庆长假,我回故乡清涧探亲。去绥德途经王家堡村时,一座庄严肃穆的院落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汉白玉的欧式建筑,门楣上写着“路遥纪念馆”五个大字,我当即让同行的朋友停了车,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拜谒了路遥纪念馆。
  认识路遥是在书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正读初中的我迷恋上阅读,《人生》《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从秋风中飘落》……一直到《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我为路遥作品中的人物时而快乐时而伤感着,他朴实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让我度过了充实和幸福的中学时光。正是在这种文学雨露的滋养下,我一步步被作家路遥引领着走进了神圣的缪斯殿堂。在纪念馆,我望着这些熟悉的封面与字体,仿佛与路遥笔下那些我所喜欢的人物一一握手问好,孙少平、田晓霞、高加林和刘巧珍……我恍惚看见他们栩栩如生地一个个从书中走出来,越来越清晰高大,就生活在这片熟稔的土地上,变成我所热爱的左邻右舍、兄弟姐妹。
  在靠墙的书柜前,陈列着一尊路遥仿真塑像,他身穿银灰色风衣,戴着茶色眼镜,右手指上夹着一支香烟,面部表情凝重,仿佛正陷入沉思中。我久久凝视着这位熟悉而陌生的文学前辈,目光里渐渐漫上来一层泪雾。就在这尊塑像前,我与作家拍了一张今生唯一的合影。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思和纪念我心中最为崇敬的作家!
  2014年冬,路遥诞辰65周年之际,我应路遥纪念馆馆长刘艳女士邀请,参加了会议。再一次走进路遥纪念馆,我带了一捆自己的散文集《枕着你的名字入眠》。只是想告慰作家英灵,我已接过他手中的笔,正沿着他坚实的脚印一步步前行。他未竟的事业,将是我和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们毕生应该探索的课程。
  走进熟悉的路遥纪念馆,内心真是百味杂陈。馆内陈列极为丰富,除了各种版本的书籍、照片外,还增加了路遥的部分手稿和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这些大多数是由路遥的弟弟九娃提供……睹物思人,看纪录片、听讲解时,我眼里始终饱含着热泪。
  在照片陈列橱窗里,有一张清涧黄土地文学社社员与路遥的合影,我已亡故的爱人肖栋正意气风发地站在作家路遥身边。那时,他作为文学社社长热情欢迎他最崇拜的大作家,今天我想他也一定会在九泉之下以虔诚的态度,认真聆听文学大师精妙的构思。思索至此,我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在另一个平凡的世界里,不要再有灾难与病痛,不要再有生活困顿和经济拮据,让美好浪漫的文学阳光照耀他们吧。
  一拨又一拨文友,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和我一样怀着朝圣的心情拜谒路遥纪念馆,会晤内心敬仰的偶像。有时看到刘艳在微信中公布的那些照片和可观的参观人数,我会莫名地感动。有人曾感慨这个时代文学已被“边缘化”,我以为在今天如此自由和谐、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文学大好态势下,在文学人才辈出、文学精品迭现的繁荣辉煌历史时期,文学“边缘化”的说法有点脱离实际。毋庸置疑,文学依然有春天,因为许多人心里仍旧存留着美好的信念与坚持。每天参观拜谒路遥纪念馆的人数,不就是一个明证吗?
  有一次和西安的一帮文友聚会,坐了一桌子著名作家。有不认识的人问我是哪里人,当我回答清涧的时候,他竟然肆无忌惮地说清涧是一个小县城,没什么文化。我显然被他的无礼激怒了,我不卑不亢地回答他:“您说得对,清涧的确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好像比着指头数也就出了一个路遥!”“啊,路遥也是清涧人呀?”那人显然有些尴尬,一桌人顿时沉默不语。在这篇文章中讲这个故事,我只是想表达生为清涧人,作为路遥的同乡和文学后辈,我的自豪感。后来有好多次,我都会自豪地向外地文友介绍我的家乡是路遥故里,欢迎您来参观路遥纪念馆。相信我的乡亲们一定也有同感,我发现几乎每一届同学聚会,都要去参观路遥纪念馆,并在馆前合影留念,因为每个清涧学子心中都装着一个文学梦!
  1992年11月17日,对于路遥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他在病痛的折磨中永远离开了。但他在苦痛中汲取营养,用凝重的笔墨喷涌而出的百万字巨著,那些朴实无华却闪耀着深邃思想的文字和他与苦难煎熬抗争不止的高尚灵魂,却增加了他生命的厚度与深度,同时也激励和感动了无数文学青年,他的生和死都如同他不凡的人生,在平凡的世界里熠熠生辉,一样值得我们崇敬和铭记。
  走出路遥纪念馆的时候,我似乎听到那摞山垛一样的书籍里隐约传出了一阵轻轻的吟诵声:“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这段话出自《平凡的世界》,我曾郑重地将它抄写到我的日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