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1974年时,我还在家乡汉中南郑县新集区公所铁炉人民公社崔星大队第五生产小队当大队林场会计。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是黄顺喜同志(1928年生,已故)。以老支书黄顺喜为主心骨的生产大队党支部和贫协决定,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等问题,首先要解决摆在眼前的校舍建设中制作门窗、桌子、凳子的板材问题。经上报县教育机构核准,建设所用板材由县林业局解决。
县林业局木材库在60公里外的元坝镇,那么,板材如何运回?当时,崔星生产大队有7个自然生产队,最终确定每个生产队派出壮劳力义务工2人,出动架子车7辆,14人踏上了崔星生产大队建公益学校运板材的公差路。当时大队黄支书明确宣布,由第一生产队队长陈宗发同志带队。
因生产大队没有多少钱,要求每个人自带干粮,也可带上大米、挂面和自家腌制的咸菜泡菜等上路。那时的生产队社员(现在叫村民),家里穷得没什么钱,出一趟受苦受累又受冻的苦力公差,就是有委屈也说不出口。
当年19岁的我和同伴拉着空架子车出发时,两人一组来了一趟丈量通往原始森林崎岖公路里程的赛跑。我们拉着空架子车一路小跑,上山下坡都很愉悦轻松。途中,饿了就吃干饼干馍,渴了喝点山泉水。当晚天黑抵达途中的钢厂人民公社时,因有本大队第一生产队陈正明的兄弟陈正发复员后在钢厂人民公社武装部工作,对我们的往返住宿沟通给予方便和关照,所以我们拉板材的一行人,就夜宿在了钢厂镇,并借助旅店的锅灶,用自己带的米或挂面做饭,就着咸菜泡菜吃了一顿饱饭。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烧点开水就着自带的干粮,算是吃了早餐,然后继续赶路。到达目的地元坝镇已经是晚霞夕照时。当年隐秘在深山里的元坝镇,就是如今的黎坪镇。带队的给我们安顿好了旅馆,坐西向东的旅馆门前,有一条向西流的小溪,潺潺自在地流着。我们各自在旅店里凑合解决了晚饭后,先后歇息。
次日上午,领队带领我们找到了木材库,办理完手续,分工搬运板材装车后,我们拉着沉重的架子车,走马观花了元坝镇街道,街道窄小,砂石路面,行人更稀少,几乎见不到摆摊设点的小商小贩。在元坝镇旁的唯一一条通往东南方向去黎坪林场的路旁,停下来观望那时非请不得入内的禁区——黎坪林场。那个年代的农村人,几乎没有“旅游”的概念,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神秘黎坪,也还没有开发成旅游景区,因而我们车队只是与美丽的黎坪擦肩而过。
48年前,一趟为建学校拉板材的元坝镇行的经历,仿佛历历在目。在山区里只能靠人力运输,去时容易返回难呀,特别是空车与重载的比较,所受的苦累,让人难以忘怀。拉着重车,上坡道路极为艰难,前拉后推不敢马虎,怕溜下山沟;下山路车轮推着你小跑,也怕一不留神,冲下山沟。一次“美差”的磨练,体会到了团队的互相协助精神很重要。
如今想起昔日的元坝镇,由于地处山区,当地人很贫困,可是山里人生活俭朴、热情好客。镇上的人们,一日三餐吃的都是杂粮豆类,很少吃到白米细面,食用的多是麻籽油,身上穿的,几乎都是粗布蓝、黑衣服,而且大都是补丁摞补丁,脚蹬草鞋的人也不少。虽说是在镇上,仍是一派乡村气氛,没有什么水泥楼房,低矮的房子陈旧又古老。镇上的商铺门店,都是门板式,早开店拆下,晚关门装上,为了避免装乱位置,每块门板用1234567……数字辨别。街道蔬菜摊位上,仅有萝卜、白菜、豆腐和豆芽等家常菜,也有卖鸡蛋的,一点也不繁华。外来的流动人员少,消费购买力有限,开门营业时间短,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壮大。我们走过的乡村公路上,也是冷冷清清,很难见到有汽车通过。
回头再说那时候的黎坪林场,除了满足本县用木材外,还担负着汉中地方政府三线建设项目用料,特别是建房子搭架子用木架杆、竹子架杆架板等供给。黎坪林场区域内,经济作物品种有党参、木耳、黄花菜、蘑菇、核桃、板栗等,是一个山里的原始聚宝盆,几无人工迹象,保持着原始森林风貌,更显自然朴实之美景。回想起当年到了元坝镇,却未能走进神秘的黎坪林场(如今的黎坪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览,深感遗憾。
岁月如梭,山河巨变。后来我离开家乡,在西安上了大学后,就在西安工作和生活。那时候谁也没想到我的家乡汉中南郑的黎坪,如今成了陕南汉中热门的旅游AAAA级景区,着实带动了乡村振兴。如今元坝镇因黎坪林场建成景区改名为黎坪镇后,每到旅游旺季时,家乡的黎坪、神秘的黎坪、大美的黎坪,等待和欢迎四海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