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0月29日
本期画坛之星·王恒
王恒——断臂画家怒放的生命


  王恒,1983年生于安徽东至。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艺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幼好绘事,中学时期师从黄仲基、王建中两位老师习书作画,2009年先后拜书法家杨再春先生和画家阿里雷公先生为师,2014年师从张立辰先生学习写意花鸟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花鸟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导师阴澍雨先生。
  2008年被奥组委选拔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入选中国大学生年度百强人物。工作期间先后荣获北京五四青年、安徽省“自强模范”、池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奖章。
  在书画创作的同时,也酷爱体育运动,喜欢跆拳道和足球,在国家级、省级残运会田径项目上,共获得数十枚金牌,荣获国家优秀运动员称号。
  受邀录制《鲁豫有约》《我们》《向幸福出发》《中国梦想秀》等众多节目。在全国高校及企业进行巡回演讲,被授予中国当代励志人物、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王恒 《蔬果系列一》 纸本设色 34cm×45cm 2021年

王恒 《行健》 纸本水墨 158cm×370cm 2022年

王恒 《蔬果系列三》 纸本设色 34cm×45cm 2022年

王恒 《蔬果系列十》 卡纸设色 34cm×45cm 2022年

王恒 《牡丹鸡雏》 纸本设色 79cm×69cm 2021年

王恒 《芙蓉花开》 纸本设色 69cm×46cm 2022年

王恒 《乡野》 纸本设色 180cm×85cm 2021年

王恒 《傲骨凌云》 纸本水墨 69cm×46cm 2022年

王恒 《春消息》 纸本水墨 138cm×69cm 2022年

  行而健之,行而远之。2022年5月4日,“行健——王恒作品展”在北京开幕,共展出王恒64幅作品,算是他艺术生涯中第一次个展。
  “还是不成熟!我的导师对我说,艺术的道路无止境,不一定完全准备好了才去办展览,通过展览,可以对自己的书画技艺进行阶段性总结,找出不足和需要弥补的地方,对以后的创作有帮助,这样能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艺术之路。”对于第一次个展,王恒这样总结。
  王恒,1983年出生在安徽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一个小村庄里,4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但他没有因此沉沦,靠着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开启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初高中的时候参加安徽省残奥会屡次获奖,后来考入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被奥组委选拔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工作期间,先后荣获北京五四青年、安徽省“自强模范”、池州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2021年,38岁的他如愿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
  是什么让王恒在失去双臂后的人生如开挂一般,像高原上怒放的格桑花一样顽强?《文化艺术报》记者电话采访了画家王恒,让大家感受他的顽强拼搏、永不言弃。
  命运的戏弄,关闭一扇门
  人生变幻莫测,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王恒4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凭借在十里八乡闻名的木匠手艺,应邀去给村里一户人家打结婚家具。原本要随母亲去地里施肥玩的他却因一场大雨,阴差阳错地跟着父亲去了村民家里玩。
  “他家有一个比我小一岁的女孩,在家里玩腻了便带我去她家后院玩,我发现外面有个简陋的配电房,里面有一台变压器,上面有白色的瓷瓶,想着给我俩一人拿一个……”
  悲剧发生了。高压电流因短路蹿出十几米的火花,电流在小王恒两条胳膊间循环,瞬间击伤了他的胳膊。在他的记忆中,只有父母和奶奶的哭喊声,醒来时已经被辗转送到省城的医院,躺在病床上望着天花板,等着他的是一个残酷的“惩罚”——截肢!
  王恒的父亲在他出事后就再也没有系过腰带,腰里总是绑着一根红绳子。“那是救你命的绳子!”长大后王恒曾问过母亲,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原来,王恒被电流击倒后,得知噩耗的父母和小姨推着自行车冒着大雨赶往县医院,县医院无法救治又赶往市医院,市医院依然无能为力又赶往省医院。到了省城合肥已经很晚了,没有公交车,天又下着大雨,父母和小姨焦急万分轮流背着王恒往医院赶,在大家体力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父亲在路边捡到一条红绳子,便用这条绳子把王恒绑在了身上,咬着牙坚持把不省人事的他背到了医院……
  从此,那条红绳子被父亲系在腰间,再也没有取下来过。
  失去双臂,并没有让王恒感觉到命运的不公。手术后醒来,看见别人送来好吃的,王恒下意识地用手去接,望着竖在空中的两条残臂,母亲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看着哭泣的母亲,开朗的小王恒笑着安慰母亲,“没事,妈妈,我不疼!”还唱着歌哄妈妈开心……
  出院回到家,王恒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跟着小伙伴们下河摸鱼上山摘果,无忧无虑。“这件事让原本富裕的家一下子跌入谷底,父母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年幼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心里暗暗鼓劲:绝不成为累赘!”奋发图强的愿望扎根在小王恒的心底。
  于是,为了能更快地生活自理,解决自己吃、穿、行不便的窘境,小王恒咬着牙反反复复练习,嘴磨破了,断臂处肿了消消了肿直到结出厚厚的茧,父母看着顽强的王恒心如刀割……父亲发挥木匠特长,给他量身定做了吃饭的工具,母亲偷偷给他做好吃的补充营养加速恢复。在父母的帮助鼓励下,王恒终于再次掌握了生活自理的本领。
  与艺术结缘,打开一扇窗
  “持之以恒”,在王恒的家里,一直挂着这么一幅书法作品,这是打开他艺术之门的钥匙。
  王恒的父亲爱好古诗,喜欢吟诗作对,经常挥毫钻研书法。受此影响,从小王恒就在艺术熏陶中成长,上小学后有了机会接触毛笔字,在一天天“描红”写大字的日子里逐渐长大。
  一转眼上了高中,一天课间休息,同学们被校门口一位摆摊的民间艺人吸引,只见他手持毛笔龙飞凤舞间,漂亮的艺术字便跃然纸上。
  “感觉自己心底一下子被这种民间艺术击中,心里想,要是我学会了该多棒啊!”等同学们都散去后,王恒上前询问:
  “我能学会吗?”
  “没问题,你可以!”
  这位民间艺人看了看王恒,并特地给他写了一幅字——持之以恒。
  不管是不是人家哄他开心,王恒拿起字急着想要把这个好消息和家人分享。飞奔到家,发现父亲去地里干活不在家,便把“持之以恒”交给奶奶,并叮嘱奶奶:“我爸回来后一定要让他到学校找我!”
  傍晚父子见面,得知王恒要拜师学艺,父亲没说多余的话,掉转自行车头,渐渐消失在黑暗中。王恒顾不上上晚自习,站在学校门口,望着父亲消失的背影,焦急地等待着。
  跑遍了县城的大小学校,找了一家又一家宾馆,经多方打听,父亲终于在一家宾馆找到了那位民间艺人,他拿出了家里仅剩的几百块钱,并且邀请老师吃住在家里,恳请他教王恒民间绘画书法艺术……
  当两个伟岸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王恒兴奋地跳了起来。回家的路上,大人在前面推着自行车边走边聊,王恒仰着头跟在后面。“那天晚上,夜虽然很黑,我却感觉前面有一盏灯给我指明了方向,照亮了我的艺术之路。”王恒说。
  自此,王恒开始了学习民间书画艺术的道路,父亲为王恒特制了笔头扁平、杆身浑圆的毛笔,便于他用两个胳膊肘夹着练习。很快,王恒便掌握了技巧,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了。
  半个月后,老师云游四方。王恒凭借学到的民间书画技艺写了一副对联,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迎接澳门回归书法展览时,令学校书法老师黄仲基耳目一新,专门让他带着画板展示了一下,发现他天赋很好,叮嘱他,“你要爱好艺术,就要从传统的书法和中国画入手,正儿八经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
  黄仲基老师又找来另外一所学校从事国画教学的王建中老师,两个人一个教书法,一个教中国画,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掌握的中国传统艺术知识教授给王恒。
  时光荏苒,在两位启蒙老师的指导下,王恒徜徉在传统艺术的海洋中,刻苦学习,汲取营养,他的艺术造诣突飞猛进。随着书画水平的提高,王恒也获得了大小各种奖项,更加增强了他学习艺术的信心。
  持之以恒,再上新台阶
  大学里,王恒虽然学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专门去学校美术老师的宿舍求教,学习中国画,一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间断过。
  毕业后,王恒面临两难的抉择:一面是考取本校的研究生,一面是国外底特律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全额奖学金留学。出国必须考托福,王恒想着边工作边参加英语培训考托福,谁承想一上班就是十几年,考研被扔到了爪哇国。
  毕业后,王恒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也有了自己的第一份收入,开始贴补家用。
  “因为给我看病,家里经济负担很重,上大学每个月几百块的生活费还是父母省吃俭用挤出来的,经常一顿饭就是一碗泡面解决。毕业那年刚好弟弟也考上了大学,我不能太自私,让我辛苦的大学生活在弟弟身上重现。”就这样,王恒努力工作,给弟弟交学费、寄生活费,给家里寄钱,担起了自己应有的责任。
  “能够减轻家里的负担让我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慢慢也放弃了出国的念想,挺好!”王恒感慨道。
  工作期间,王恒把宿舍的厨房收拾出来,把床铺搬到了厨房,在原来放床的地方摆上了画案,坚持练字画画。
  “男生宿舍没有人做饭,风道却是相通的,别人一做饭厨房里满是油烟味,很刺鼻,根本无法写字画画,我就把床铺搬到了厨房,这样白天在卧室练习不受油烟的影响,晚上往床上一躺,蒙上被子想着写字画画的乐趣,笑着就睡着了。”
  2014年,《中国梦想秀》找到王恒,请他进行才艺展示并可以实现他一个梦想,王恒陷入了沉思:我的梦想是什么?
  恰逢中央美院的张立辰老师在杭州开设中国画写意花鸟高研班,王恒毅然决然辞掉了工作到杭州求学,成为花鸟大家张立辰老师的弟子。这段学习经历,让王恒对中国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张立辰老师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画画,是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扛起民族文化复兴的大旗。”那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从未减弱,他的梦想就是认真画画,成为一名中国画画家。学完回京后,王恒开始深入学习国画创作。
  在高研班学习的时候,王恒接触到阴澍雨导师,并上了他的课,让王恒一直记忆犹新,被老师高深的技艺和人品所折服。2020年,得知导师要招收研究生,王恒深埋心底的小心思又泛起浪花,经过深思熟虑,征求爱人意见后,他决定考研,系统、专业地学习中国画。
  347分。这是王恒第一年考研的分数,刚过国家线,差院线3分!为了避免被调剂错失跟随阴澍雨导师学习的机会,王恒决定来年再战。
  总结经验,王恒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毕业后经常用电脑办公很少用笔,致使在纸上写字生疏,影响了答题时间。吸取教训后,第二年他买了几十种笔在家练习写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笔后开始掐表计时做题。终于,在他38岁这年,以专业最高分考取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跟随阴澍雨导师开启了中国画学习创作新的篇章。
  随着个展的成功举办,王恒并没有沾沾自喜,他说,“这个画展,只是我圆梦的第一步。人生就是奋斗,余生绝不言弃。”
  王恒个展展出后,获得众多艺术大家的认可。“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很特别,笔软、墨洇、变幻无穷,很难驾驭。王恒无手绘万象,能画这么好,很不容易。我相信他以臂为手,紧紧抓牢了艺术的世界,一刻也未放松。”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如是说。
  “他是新时代中国励志人物的代表,从他身上我强烈感受到一种自强不息、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他顽强拼搏、不断超越自我,用实际行动绘出一幅坚韧奋斗的人生画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周泓洋高度赞扬。
  “王恒深知属于自己的艺术境界还很遥远,还需作更大的努力,砥砺前行。”“王恒身上有自强不息的品质,有可仰视的师长,有谈得来的朋友及互相敬爱的家人,有充实愉快的生活,算是一个成功人士!”黄仲基、王建中两位启蒙老师也给予鼓励。
  “中国画的题材很多,不在于画什么样的题材,而在于每个人怎么去画,怎么去表现自己内心的东西。以后,我希望自己不只是会画画的画家,而是要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领域传承出新,成为古人那样的文人画家,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大自然相结合,画出既传统又个人的作品,把中国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对于未来的艺术人生,王恒有了更高的追求。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