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佩服我97岁的老母亲,一辈子爱好唐诗宋词,枕边永远放着《唐诗三百首》(中华书局1957年版)、《宋词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绝句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千家诗》(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几乎天天背诵古代诗人的名诗佳句。这样的情形,让我想起我在福州大学中文系给学生上课的情景。每次上课前,我都要在黑板上板书一句我喜欢的唐诗宋词,或者名联佳句,让大学生抄下、背诵。
譬如,寒假过后,开学第一天上课,我喜欢送上: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这副对联不知是谁人所作,但是写得真是好,很多人引用。内容喜气吉祥,热烈红火:又一年的春天到了,满地春草绿油油,一树杏花粉嘟嘟。非常明晰、形象地向人们展现了一派明媚的春光,表达了人们对美丽春色——美好生活的热爱。相类似的,我还板书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出自唐代不太有名的诗人刘希夷有名的《白头吟》,也称《有所思》。我与学生的关系可不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吗?还有,我很偏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字静安)的诗《晓步》,全诗并不有名,至少远不如静安先生做人的“三境界”理论更为有名,但是诗中的这一句别出一格、独具哲理,很适合让学生领悟:
“四时可爱惟春色,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借此强调了一代宗师王国维“四时可爱惟春色,一事能狂便少年”当下的现实意义。
平时上课时,我更多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佳句偶得”转赠学生品赏。譬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山水佳作《滁州西涧》,有名句传世,我就转赠学生: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诗人白居易《感兴二首》,最后一句诗写得最棒,我要学生牢记: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古苦人多。”
清代诗宗王渔洋在专著《池北偶谈》中也写有感同身受的对联,我一并转赠学生:
“常觉胸中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河北省东光县的王宝池,作为诗人,诗名不大,但他在1980年所作的七律《劝学》,其中一句则道出做人的真谛,传播很广。我自然鼓励学生们奉为圭臬: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与爱妃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抓到北宋首都开封。赵匡胤深知花蕊夫人是才女,就命她赋诗一首。有感于宋军只用一万人就轻松灭掉后蜀,后蜀的14万军人却不战而降,花蕊夫人遂作《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严厉批判了后蜀上下的无能,一吐亡国切肤之痛,得到了一代霸主赵匡胤的赏识。我同样要学生牢记不忘,一旦再有强敌入侵,势必决一死战,宁死不屈!包括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铿锵激越的《夏日绝句》,但凡有一点骨气的人都应效仿: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独只有唐诗宋词字字珠玑,我觉得中国民间照样藏龙卧虎,高手如云。而民间的高手大都可以从家家户户大门上的对联体现出高水平来。譬如我在2004年9月随福建作家代表团访问湘西凤凰城——作家沈从文故乡时,参观完“湘西王”陈渠珍家——亦即“陈氏祠堂”(抄下戏台对联),走出不远,我看见一户人家大门上的对联写得朴素智慧,耐人寻味,马上提笔抄录下来:
“范蠡识时成巨贾,悟空求佛得真经。”
后来我“反刍”给学生学习、琢磨,让推敲这副对联好在哪里。
又比如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的一副对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后人改为:
“板凳须坐十年暖;文章不着一字空。”
我认为两副对联都写得在情在理,都写得韵味十足,就与学生共享。还有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说他父亲每年过年写春联,总爱写:
“布衣得暖皆为福,草舍安居即是春。”我认为这也是朴素中富含的生存之道。
福建省另外一位93岁故去的书法家潘主兰,一生创作过很多佳联,我独爱这一副:
“清刚铸出人书品,天地还须正气扶。”
这副对联我也转赠学生慢慢咀嚼,细细清赏。
闽西永定土楼“振成楼”有门联让我印象深刻,自己记下来不算,也抄给学生共享:
“从来人品恭能寿,自古文章正乃奇。”
等到学期末,要与又一届学生分别了,我便写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最后一句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意思很明白,不论你曾经爱过还是恨过上课,还是先恨后爱上课,到如今,大学四年的一切皆成往事,恰如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形容的: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此时此刻,我想,学生们脑子里对即将成为母校的校园情感,一定是怀念的,不舍的。但对于毕业生,我更多的,是援引李商隐另外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全诗送别大家:“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全诗重点在最后一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目的是祝愿毕业生都能有美好未来,前程似锦。总而言之,为了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积累应有的唐诗宋词常识,我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效果似乎很好。毕业多年不见的学生,在春节发短信、微信给我拜年时,还会怀念以前那个美好的上课时光,学到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诗词佳句佳联。这时,我的心里真是充满了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