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9日
洞见
文博月饼走红 以别样方式照见月之美
  中秋临近,多家博物馆把文物元素融入月饼。甘肃省博物馆月饼上有铜奔马,三星堆博物馆月饼融入了青铜大面具,洛阳博物馆月饼有兽面纹铜方鼎纹样,国家博物馆月饼取材于《百花图》卷。博物馆希望借此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9月5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月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月饼礼盒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88.7亿元,2025年将达247.0亿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2%以上。在月饼市场“内卷”激烈的当下,一些企业不是在文化上下功夫,反而在豪华上做文章,过度包装、高价低量、混搭销售、盒饼分卖,甚至2398元的礼盒里没有月饼。与此同时,全国多家博物馆推出的文博月饼反而收获“月饼界天花板”的美誉,今年更是“大杀四方”。高质量的文博月饼,通过“美食+知识”既满足口腹之欲,又文化范儿十足。
  铜马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甘肃省博物馆月饼融入了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鸟的铜奔马形象,让人们在享受舌尖美味的同时,体验到背后的特色文化内涵;三星堆博物馆月饼融入了青铜大面具元素,青铜大面具元素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和思考;金沙遗址博物馆从《山海经》里“金乌负日”的传说中找到了灵感,将金沙遗址出土的6个代表性文物化为月饼的“外衣”做成6种月饼口味……
  当今国人在吃上,已从“吃得饱”“吃得好”走向“吃得美”。“吃得美”代表了更进一步的精神享受。月饼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本身带有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商家在打社交牌的时候,要看到这种社交传递的是文化,而不是带有“暴发户”气质的豪华。
  文博月饼将文物与美食结合,拉近了博物馆与游客的距离,又宣传了馆藏文物、增加了人文底蕴。这背后是人们对月饼无法割舍的文化情结,也是人们日渐多元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比如,除了“看”的历史,文博月饼还呈现了“吃”的历史。研究人员和厨师团队根据广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本百年前的《制中秋饼材料斤两食谱》,调研、试验,破解了先人舌尖上的秘密,还原出凤凰月、腊肠月、烧鸡月等五种食谱中记载的风味。文博月饼赋予月饼更多文化价值属性和历史美食属性,让更多人愿意去感受、品读传统文化,它们的走红说明月饼市场正在步入新的消费赛道。
  随着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消费上,产品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从来简俭是家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环。文创不应是豪华的堆砌,而应是低碳的践行。要把传统的非遗变成新潮的文创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从元素发掘整理、创意设计、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入手,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创产品开发产业链。文博月饼就是设计人员针对人们对更美好生活追求,挖掘博物馆历史故事,提供全面丰富的文化元素,设计出符合文博特色的文创IP和产品。文博月饼叫好又叫座,就在于美食业与文旅业的相互跨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朗朗圆月,诉说着“人月两团圆”的期盼。文博月饼让我们“把博物馆带回家”,它告诉我们,只有依托情感内核、文化内核,国货创新才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才能将国货蕴含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丁慎毅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