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十大名菜”之一鸡米海参 陕菜网供图
大唐博相府餐饮客房预订电话 029-8556 3333 纪录片《千年陕菜》在央视播出后,反响很大,质疑声也很大。很多人都提出疑问,“鸡米海参”怎么可能是陕菜?其实,在撰写《千年陕菜》文稿时我也很疑惑。很多菜系都是基于本地食材,地处内陆腹地的陕西,在遥远的古代,怎么可能有海味菜,而且还能传承千年。但如果我们把陕西放在雄霸千年,中国最强盛的大一统帝都所在地,这一切疑问都会迎刃而解。千年前的陕西不仅有海鲜,而且陕西厨师烹制海产干品的技法也是精湛独到,国内一绝。
作为帝都,大唐长安的海鲜是以进奉、进贡、土贡等方式进入的。在唐代,朝廷每年都会向地方的州道府县征调一些地方特产,有些地方官员也会主动将本地的特产上贡朝廷。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各地土贡进献朝廷的鱼类就达四十多种。江南道福州的贡物就有海产品海蛤,润州上贡的有鲟、鲊,苏州有魬、䱜、肚鱼、鱼子以及蛇粟,明州余姚郡上贡的海味有“海肘子、红虾米、鲼子、淡菜、蚶、蛤”等。到唐朝中后期,江南道上贡的贡品出现了显著变化,水产海产逐渐增多,其中糟白鱼、糖蟹、鳢鮬、鱼济、白鱼、銶鱼、鲻皮、魬、錯、鸭胞、肚鱼、鱼子、鲟、蚱等慢慢变成了常贡。
在唐代,海产上贡一般通过大运河。自隋再次统一后,疏凿漕渠,长安直可达潼关。唐期间,《旧唐书》《新唐书》的相关记载:天宝元年(742年)十一月,韦坚率众在咸阳西“壅渭为堰”,在渭河筑坝拦水,“绝灞、浐依汉运渠故道东注至华阴永丰仓,复与渭水合”,并“于长乐坡濒苑墙凿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唐玄宗很高兴,赐名“广运潭”,从此,从潼关西来的船就能直达广运潭中望春楼下。
除了土贡,外藩也有海产进贡。据《大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记载,郎中、员外郎负责这些“远夷”“契丹、奚、靺羯、室韦之贡”。《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开元七年八月,远在东北的大拂涅靺羯就“遣使献鲸鲵鱼睛”,《新唐书·黑水靺羯传》则记载大拂涅在开元、天宝间来过八次,“献鲸睛、貂鼠、白兔皮”。靺羯部大体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黑龙江、兴凯湖一带,据今人考证,拂涅靺羯部上贡的“鲸鲵鱼睛”“鲸睛”就是来自于其东部沿海地域一带鲸鱼的眼睛。
唐代进贡长安的海产基本是干货,因为在唐代,交通不便,即使有了大运河,要将海产运到长安也是要翻山越岭,跨江渡河,辗转千里,更何况当年没有任何保鲜措施。好在中国古代先民早就知道“腌腊糟藏可久存致远”,总结了许多水产海产加工保存技术,所以,即使远离海岸,即使错过季节,一样可以吃上山珍海味。如干晒法就起源于西周时期,《周礼·天官·应人》记载,周人就在夏季将鱼肉加工成“干脍”保存,其他如腌晒法、腌制法、腊制法、糟制法、酒制法、矾制法等等。
在唐代,杨贵妃因为爱吃荔枝,落了个千古骂名,甚至把大唐的衰落都记在荔枝和杨贵妃的名下,殊不知,海味更甚。
长庆三年,元稹调任浙东观察使,他到任后发现为了给朝廷供奉海味,浙东一代民众苦不堪言,于是,他写了《浙东论罢进海味状》上奏朝廷,奏云:“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当管明州每年进淡菜一石五斗,海蚶一石五斗……臣昨之任,行至泗州,已见排比递夫。及到镇询问,至十一月二十日方合起进。每十里置递夫二十四人。明州去京四千余里,约计排夫九千六百余人。假如州县只先期十日追集,犹计用夫九万六千余功,方得前件海味到京。”据记载,唐穆宗看到奏折后勃然大怒,这小子管天管地还管到老子嘴里来了,但他想起元和九年事,便平静下来。那年,孔子的第三十八世孙孔戣当时是陕西华州刺史,他就皇上爱吃的“淡菜”奏了一本。据《新唐书·孔戣传》载:“明州岁贡淡菜、蚶蛤之属,戣以为自海抵京师,道路役凡四十三万人,奏罢之。”华州是进贡长安的淡菜的必经之地,不但沿路护送的百姓无比凄苦,即使他这个刺史也被折腾得不得安宁,于是就上奏要求取消。元稹上奏后,穆宗想起孔戣的话,也有点害怕,害怕“非议”太多,于是只能准奏停进。
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为他撰写了墓志铭《河南元公墓志铭》,元白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元白唱和乃是唐代文坛的佳话,但在白居易眼里,为浙东百姓呐喊,为沿途民众喊冤,上奏朝廷取消海味岁贡,才是元稹一生最辉煌的事迹。
此后来自明州岁贡的淡菜再也没有出现在宫廷宴会菜单之中,但大唐几百年来长安宫廷烹制干味海货的技艺却流传下来,而且历经千年,越发精湛,成为中华餐饮文化中的一绝。
(作者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菜网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