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法显高僧的陆去海还(二)
这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本书,就是法显的《佛国记》,一本被书的校注者章巽教授惊呼为“这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的书。
《佛国记》真是一部堪称伟大的著述,而著述者堪称一个大写的人。在从草堂寺地面(鄠邑区辖)出发,开始这次大穿越时,我就说过,父母给了我们两只脚,为的是有一天用它来丈量天下。我以我的行走,向道路致敬,向千百年来在道路上行走过的每一个人致敬。我所致敬者就包括高僧法显。
他是山西人,汾河岸边有个龚家庄,他好像是那个地方的人。
他出生的时候,家门口过队伍,我们掐指一算,那该是五胡十六国之伊始。匈奴左部帅刘渊在山西离石起事,掀起长达二百八十六年之久的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时期。队伍大约是从离石而平城(临汾),由平城而平阳(太原),最后再由平阳而洛阳。
三岁时,这个在战乱中出生的幼弱生命,被父母送到村旁的一个小寺院去寄养。再后来,他父母双亡,这个小沙弥回家掩埋了父母,以后便终生以寺院为家了。他来到了长安,入住大石室寺。
这个大石室寺,就是前面提到的草堂寺。就是法显与他的四个同学于公元三九九年结伴而行,开始他“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第一人”的不朽业绩的那个寺院。亦是公元四○一年,号称西域第一高僧的鸠摩罗什,万苦千辛、百般磨难,终得抵达长安的那个寺院。后秦皇帝姚兴在长安城南门城墙上拜鸠摩罗什为国师,并将这个皇家寺院重新修缮扩建,大约是以麦秸或谷草苫顶,所以这寺院易名草堂寺。
法显的行走,那时期大约年纪已经很大了。我们的推测应当是六十岁左右,往小说,五十八岁,往大说,六十二岁,大约就是这个年龄段。有的《高僧传》中说,他的寿龄八十六岁,有的《高僧传》中则说,他的寿龄八十二岁。
我们知道,他从草堂寺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穿越葱岭,求经习法于天竺诸国,足迹遍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并在那烂陀寺修行,尔后,又于加尔各答搭大商船抵达斯里兰卡,滞留两年后,再乘大商船回国。这次陆去海还的行程,历经漫漫十五年之久。而自青岛登陆以后,人生的最后十年中,他一直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游历。最后的十年,加上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的十五年,加起来是二十五年。如像《高僧传》所说,他圆寂时是八十六岁,那么他从长安城出发时,当是六十二岁。如果按另一个版本所说,他圆寂时是八十二岁,那么他出发时,是五十八岁。不论是五十八岁还是六十二岁,在那个遥远的古代,该是高龄了。
行脚僧在那个秋天,踏上他宿命的远方。凶险的远方充满了不可知,但是道路在召唤着他、蛊惑着他,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心灵的指引,完成自己垂暮之年的最后一搏。
大雁排空而过,雁鸣阵阵。高僧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到兰州城,乘着皮筏子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又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走到西宁城。这种行走太缓慢了,掐指算来,一天就走二十到三十华里。我们能想见,已届高龄的法显老和尚,拄着个拐杖,捧着个讨饭钵,佝偻着脊背行走的样子。这一年的行程,放在现在的高速公路,开着车,半天就到了。
兰州城那时候叫金城,而西宁那时期叫西平。法显告诉我们,他来到金城,在那里完成他漫漫西行路的第一年“夏坐”,又来到西平城,在那里完成了他第二年“夏坐”。我们知道在法显高僧自述的《佛国记》这本书中,他对这十五年行程中的每一次“夏坐”的地点,都做到翔实的记录,例如他在张掖城的“夏坐”,他在敦煌城的“夏坐”,他在于阗城的“夏坐”,他在释迦牟尼成佛处那个大石室伽蓝的“夏坐”,他在释迦牟尼圆寂处菩提树旁、阿育王石柱旁那个伽蓝的“夏坐”,他在海上航行时在大商船上的“夏坐”,等等,法显都详细描述,就此,我们作为后人,才能够清晰地看见那高僧行走的路线和所经历的种种。
西宁那时候是傉檀国的都城。它是当时的五胡十六国之一,名叫南凉国,他的开国者名叫秃发傉檀。我们在法显的行脚中,看到了这位老朋友。他是鲜卑人,秃发是他的姓,傉檀是他的名。原先,他是吕光帐下一位大将,镇守西平。吕光押着鸠摩罗什走到凉州时,传闻前秦皇帝淝水兵败。前秦灭亡,于是吕光在凉州自立为王,建国后梁,而傉檀则脱离吕光,在西平称王。秃发傉檀后来为建都陕北统万城的匈奴王赫连勃勃所败,西平城被毁。那该是法显结束“夏坐”,离开西平城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现今的学者们发现“秃发”二字,其实是“拓跋”二字的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