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7日
理论
安塞民歌的结构特点
○ 延安市安塞区行政审批服务保障中心 高云亮
  安塞是信天游的故乡、民歌的海,是陕北民歌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安塞民歌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时,延安鲁艺的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曾深入到延安及周边的安塞、三边等地采风,安塞民歌引起了革命文艺家们的高度重视。安塞民歌无论语言风格和旋律架构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着重从安塞民歌的音乐结构以及旋律方面做分析。
  安塞民歌按体裁可以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风俗歌曲、歌舞曲和宗教六大类,在这六大类中,风俗歌曲、歌舞曲和宗教类歌曲所占的比例很小,最富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是劳动号子、信天游和小调,故本文音乐形态分析以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为主,从调式调性、旋律进行、形式结构、节奏节拍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本文以《安塞民歌全集》于志明、殷宇鹏编著一书为例,进行音乐方面的个例分析。
  安塞民歌的旋律普遍较流畅,或感人涕零、纤巧细腻,或简洁明快、洒脱自如,或悲怆激昂、高亢粗犷,常使用四度或者双四度进行,五度、六度的旋律进行也常见,甚至还有八度、十度的大跳。安塞民歌乐段结构自由,多数由歌词内容决定,段落上也丰富多样,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或更多的句体,灵活多样。
  安塞民歌的节奏形态具有多样性,经过对安塞民歌节奏类型的统计,发现此书收录的301首民歌中,共出现了10多种节奏型,包括前八后十六节奏、前半拍休止节奏、三连音节奏、四十六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二八节奏等等。一些风俗小调民歌的节奏常暗含锣鼓经节奏的特点。节拍大多数为2/4拍,也有一部分3/4拍、3/8拍,以及自由的散拍子和灵活的变化节拍。
  不同体裁有不同的构成方式,从而形成不一样的音乐形态,以下做进一步分析。
  谱例1:《夯儿生得怪》(木夯号子)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安塞民歌全集》第5页。
  劳动号子直接伴随劳动产生,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密切相关,音乐中也总带有有关劳动的特点。节奏是旋律的骨架,整首曲子的开始,构成的大切分节奏型,大大加强了旋律的动感,使领唱者的演唱在听觉上更具强有力的号召力。这首民歌中的这种节奏型为×××—×·×××,在音乐发展过程中能获得一种坚定有力的内动力,加上歌词以后,使这首歌的动力化得到加强。领唱者通过这种坚定有力的节奏型、一唱众和的豪迈诙谐的音调,刻画出劳动人民沉着坚毅的性格,能表现出他们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雄浑气魄。
  领唱部分前4小节旋律起伏主要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级进音程进行为主,以叙述的音调对其生产工具“夯儿”进行音乐化的描摹,加之节奏型的表现力,看似平缓的旋律,实际体现出一种陕北安塞人民热情劳动的内动力。字尾并拖腔加衬词“哟”结束,有终止感。
  合唱部分的开始音与领唱部分的结束音构成了八度大跳的旋律,劳动者情绪高涨,借此调动全身的力量,达到了统一打夯时动作一致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夯儿”这种笨重的工具,在音乐的律动下整齐地上下运动。这一句基本是领唱部分下句的变化重复,这里的变化主要是开头节奏的微小变化,领唱下句开头是节分节奏,合唱下句开头小节是附点节奏。这首劳动号子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和劳动节奏相吻合。
  谱例2:《你是我的知心人》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安塞民歌全集》第15页。
  这是一首信天游,其音乐结构是上下两句体。歌词上句“比”,下句“兴”,比兴手法的运用最多。这也是安塞信天游最为典型的句法结构。两个乐句为方整结构,这种结构虽然短小,但却展示出完整的乐思。此曲的音乐旋法,上下两句均为高起低落,上句第1小节的旋律漂浮在高音区,意境开阔,这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在安塞信天游里极为典型,这种跳跃起伏的旋律进行恰似安塞的群山地貌。
  下句的旋律是上句旋律的重复,这种重复是同头换尾的变化重复,这在安塞信天游中也比较常见。这首曲子的歌词共有六段,具有鲜明的特征。每段歌词的第一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展示了“初开的花儿”“前窑里的灯”“三月里的桃花”“枣树上的野鹊”等景象和意境,第二句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表达两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歌词中交代的这些意象,也正是安塞这块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典型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安塞人的传统民居建筑主要是窑洞,安塞人种植的果树主要是桃树、枣树等,安塞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喜欢带“儿”字,所以在语言习惯上表现为儿话音的大量陈述,所以在民歌中也就得到自然体现。
  安塞民歌还有在语言、发音、结构以及与其他民俗活动中表现出的特色,本文不做重点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