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凤县,不能不去工合纪念馆。
抗战时期,凤县双石铺曾作为中国工合运动的中心,被誉为“工合的天堂”。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等人利用嘉陵江的水力来发电,在此创办了机器社、造纸社、缝纫社等众多的合作社和培黎学校、工合医院、工合小学等机构,给这个秦岭腹地的偏僻小镇带来了工业文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曾担任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用自己的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电影《黄石的孩子》讲述的就是乔治·何克在双石铺救助60多位中国儿童的故事。毛泽东派代表刘鼎等人来到双石铺,与路易·艾黎商谈工合发展大计;周恩来夫妇曾两次住在双石铺,与路易·艾黎促膝交谈……路易·艾黎的住所——双石铺柏家坪的四孔窑洞,见证了这段珍贵而难忘的历史场景。
来到凤县县城,顺着艾黎路一直往前走,你就会发现一栋有“工合”标识的建筑,它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反映抗战时期工合运动历史的纪念馆。工合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亩,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包括主展馆、游客接待中心、培黎图书馆、路易·艾黎与乔治·何克旧居、工合景观公园五个功能区。凤县人民用展馆的形式来铭记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特殊贡献的勇士们,并记录中国工合的辉煌历史。
位于纪念馆广场中央取名为“工合之歌”的雕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整座雕塑是由机器零部件、紧握的双手和红色飘带三个元素组成的,突出“工业合作”的主题。据工作人员讲,两只紧握的双手代表了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伟大合作。舞动的红色飘带寓意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合事业的支持与关怀,同时也象征着“工合”是一座合作共赢的友谊之桥。
展馆内有中国工合创始人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夫妇、卢广绵等人的雕塑和图文展板,有工合医院、培黎学校和中国第一个工业合作社——宝鸡大华手工铁器合作社的场景复原,有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中共领导人对工合组织关怀的情景再现,有工合为前线生产的枪支弹药、军服、军鞋、军毯等物资展品……
事实证明,工合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有力武器,取得了成功。工合的成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当初在许多人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笑话。毋庸置疑,工合安置了许多难民和伤兵,稳定了军心民心,生产了大批的军需民用产品,支援了抗日前线,但工合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鸣并得到迅速传播,则是“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工合哲学。
物质可以毁灭,但精神却可以永存。如今,“GungHo(工合)”已经成为英语辞典中的一个名词。同时,GungHo也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和一种文化遗产。工合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双石铺艾黎旧居曾经吸引了许多国外友好人士前来参观。双石铺也曾经举办过多次国际工合学术研讨会,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埃及等国的学者一直在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的工合运动。
工合是励志的别名。抗战时期,著名作家老舍曾经来到凤县和宝鸡慰问,他在《双石铺——宝鸡》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这应运而生的双石铺,吞吐着陕甘川三省的运输,把关中和天水的公路合在一处。义民们,炮火与耻辱把昨天结束。忍着流离、忍着饥苦,却不忍受屈膝与屈服。”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说:“我对于整个工合运动抱有无限的希望。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个伟大的生产运动,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运动,而且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走进工合纪念馆,仿佛置身那段战火纷飞又激情澎湃的峥嵘岁月,真切地感受到工合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