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小考古绘图家”研学
孩子们在观看“会跳舞的机器人”
陕西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奇妙夜”
孩子们在启稚耕读学苑学习割麦子 编者按:
今年六一正值传统佳节端午节前夕,双节相遇,许多家庭和学校都选择以“研学”形式度过这个有意义的假期。身处西安,这里不仅有3100多年建城史孕育的深厚历史文化,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我们同样不缺少前沿科技与潮流文化。佳节将至,本报精选一批特色研学场所,让孩子们畅游历史与未来,享受精彩童年。
博物馆研学:在体验中追溯历史
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马利利告诉记者:依托西安丰富的文物资源,近年来各博物馆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六一期间,西安各大博物馆为广大青少年打造“儿童节专场”系列活动,陕西自然博物馆推出了“博物馆恐龙奇妙夜”之旅,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开展“我是小小考古绘图家”活动,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推出丝路琉光儿童节专场活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推出“探索秦代地下军团”主题活动……
半坡史前工场,体验原始手工劳动
六一前夕,陕西省西安小学2020级一班师生及家长来到半坡博物馆,进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近距离了解和感受母系氏族的远古文化。
半坡博物馆史前工场主题活动以半坡文化为依托,内容有六大板块,分别是:植物锤染、陶器钻孔、房屋搭建、钻木取火、小小建筑师和原始编织小达人。西安小学的学生们感受最原始的取火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互相合作,他们有的拉弓,有的固定木板,大家齐心协力终于让木屑冒起了青烟,再把钻出来的木屑倒在茅草上,鼓起腮帮子使劲儿吹!体验原始人取火的艰辛。
半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时代使命,发挥博物馆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突出“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的特色,同时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同学获得更好的研学体验,半坡工作人员反复讨论、尝试,研发多项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体验各种最原始的劳动。
恐龙奇妙夜,不一样的研学体验
陕西自然博物馆在六一前推出“博物馆恐龙奇妙夜”之旅,孩子们要离开父母,支一顶帐篷,在“地球霸主”的守护下夜宿恐龙馆,沉浸在史前的神秘氛围中,化身“考古探险家”,追踪恐龙的痕迹。
为了更好地探索恐龙家族的秘密,参加研学的孩子们成立恐龙勘探小队,挖掘恐龙化石,亲密接触恐龙标本,搭帐篷夜宿在神奇的古生物长廊,尝试一次与众不同的新体验。
走进蓝田,了解蓝田玉文化
西安市蓝田玉文化博物馆是以“蓝田玉”为主题的民办博物馆,于2016年5月18日正式免费面向社会开放。该馆由史前文化开始,以中国历史为脉络,共分四大部分,采用图文与实物组合的方式介绍了蓝田玉文化的辉煌历史、蓝田玉的形成以及现代精美蓝田玉雕作品的展示。
西安市蓝田玉文化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直观了解蓝田玉的平台,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自然科学、地质科学、地方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服务场地。
孩子们走进蓝田玉文化博物馆,主要从历史发展阶段介绍蓝田玉文化发展历程;从地质学、矿物学上介绍蓝田玉矿;了解蓝田玉文化,给孩子们讲述经典文献记载、历代文人墨客和现代媒体等对蓝田玉的赞赏;通过展示蓝田玉精品,展现了蓝田玉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汉城湖,传播汉文化的摇篮
汉城湖曾是连通长安与西域的丝路起点,奠基大汉王朝融汇中原大地文明资源的交通要道。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汉代文化知识,接受传统礼仪的熏陶,探究丝路文化,深刻认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意义。汉城湖一直致力于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汉文化研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汉文化活动的舞台,让同学们在这里领略中华源远流长的汉代文化,品味科技带来的知识大餐。
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汉城湖“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加深了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在游的过程当中自然地接受教育,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感受真正的“学”与“游”。
十年来,汉城湖研学始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汉服、汉礼、汉文化传播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们。汉城湖每年一届的千人成人礼,给孩子们内心深深烙上传统文化的印记,同时有开笔礼、拜师礼、衣礼中华行、入城礼、手绘丝路地图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们深刻了解传统文化,感受汉代丝绸之路开拓的伟大和艰辛。
科技筑梦,让科创教育与传统教育无缝衔接
5月27日上午,当记者走进位于西安玉祥门外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基地时,第一感觉就是从“荒蛮”时代走进科技创新时代。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基地由华为云(莲湖)联合发展中心、乐博士机器人及天朗教育中心三家联合共建,于202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是西安市唯一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科创教育基地。基地有四大板块:通识区、探索区、创新区和竞赛区,设有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基地的VEX综合实训室、AI智慧农业赛项展厅、FEG智能车展厅、VEX机器人竞赛区、无人机科普厅、科创实训室、VEXIQ实训室、青少年人工智能培养体系、机器人编程实训室、AI机器人3D仿真教室等。主要通过高质量的AI产业链科普展厅、科普教育课程、创意竞赛等,打造专业的人工智能科普创新教育平台。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基地对青少年开展科技教育,向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通过“课程+教具+师培+竞赛+体验”的五位一体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多种类、多形式的科普体验。
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基地负责人姚林秋校长介绍:为提升西安人工智能教育与科创软实力,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创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青少年人工智能科创教育基地于2021年3月初,在每周开设“科技之春·周末科创行”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在这里,跳舞的机器人、飞行的无人机等科技作品赢得了孩子们的青睐。
迄今为止,西安贡院门小学、西关第一小学、莲湖区莲湖路小学以及杨凌、延安等50多所学校在此开展了广泛的活动。科创基地通过先进的科技教育产品、完善的课程体系、趣味的编程模式,不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打开青少年科技探索之路,让孩子轻松迈入科技之路,认知智能世界。
融入传统文化的农耕自然教育研学
5月28日,西安常宁宫东皇甫村黄澄澄的麦田里,孩子们在张惠贤老师的指导下,蹲起马步,挥动手中的镰刀,一把把地收割、捆绑,实地体验了传统收割麦子的过程……这里是著名作家柳青扎根14年创作小说《创业史》的地方,也是启稚耕读学苑创始人张惠贤老师扎根东皇甫村自然教育的基地。
张老师自2011年7月在西咸新区沣东新城高桥街办南江渡村创办了启稚农园,2018年搬迁至长安区承包了4亩地,用两年时间把一块荒地建起了专供青少年体验农耕文化的基地,围绕农耕开设了乡村访问、农村徒步、体验种植收割等课程,把所谓的高深教育融入到一件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农耕事情里。
张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就是想把启稚农园打造成一个简单、自然、纯朴的自然课堂和农耕实验基地,利用小院的自然素材,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有趣有益的农耕体验活动中,体味和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接受农耕体验教育,还跟着张老师认识身边的花草树木,将旧物改造成实用的物件,手工编制各种麦秆图案,做房子、搭草棚、玩泥巴……
在启稚耕读学苑,农耕自然教育,不仅仅是种地或者教书,而是需要将农耕历史文明、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与涉及到的自然、数学、物理、国学以及为人处世的教育结合起来讲解,让孩子们在农耕劳作中,学到更多的对自己成长有用的知识。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何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