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楼在渭北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了响应上级振兴农业经济的号召,东到黄河滩北至黄龙山开始大面积种植烤烟并兴建烤烟楼。
烤烟楼要比建砖瓦房简单也经济得多,农村人多的是力气,钱粮不富足,多花费劳力倒也无妨。先四周夯土墙,土墙要比门楼高很多,土墙接茬处用胡基填充,再用拌着麦草的稀泥抹缝。房顶是人字形木结构,铺上草帘子,覆盖着防雨毛毡,最上面是青瓦,每一道工序都很严格,乡里派有人监督工程质量。短短几个月时间,村巷里就矗立起六七座烤烟楼,老远就能醒目地看到烟楼顶高耸的烟囱,跟周围简陋的饲养棚、低矮的门楼相比,彼时的烤烟楼算是村里最气派的建筑物了。
烟叶进烤烟楼之前,还要经过很多过程。每年的五月初,差不多是烤烟成熟的季节,每天天不亮,吱吱呀呀的架子车声就在村道上响起,男女老少齐出动陆续进入密林似的烟叶地,清晨凝露湿重,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冰凉凉的。待到日上三竿,热浪翻滚,密不透风的烟叶地又变成了蒸笼,深褐色的烟油和流淌的汗水,弄得身上油腻腻黏乎乎的。好不容易采摘完一茬烟叶,马上又要开始辫烟,顾名思义,就是把新鲜的烟叶像辫子一样绑扎在长杆子两边,随后再送进烤烟楼里,女人负责递烟杆,光膀子的男人在烤烟楼里上下攀爬,按次序从上到下一层一层把辫好烟叶的烟杆架设好。
装楼完成后,封了进口,开始点火烤烟。烤烟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一般都是有经验稳重的把式来烤,啥时大火、小火、文火,啥时停火熄楼都很有讲究,温度湿度还要随时掌握,一个小环节拿捏不好,一楼烟叶尽毁,半月的劳动就付诸东流。且烤烟过程特煎熬人,从点火开始,火炉口不能离人,天阴下雨、吃饭睡觉都要呆在烤烟楼旁的窝棚里。
烘烤约莫一周时间,最后熄火开楼,几百杆焦黄的烟叶,要用最快的速度从烤烟楼的架子上,自低到高小心翼翼地取下来,烟楼里温度高,汗珠子不断从男人黝黑的脊背上滚落,烤烟的味道也非常呛人,每次进去待不上一会,就要跑出来,大口地喘会气。烤好的干烟叶被置放在密闭的塑料布里返潮,待下一批烟叶装进烤烟楼,女人和孩子才有时间打开塑料布,把烤好的烟叶按照长短、纯净度和黄亮度分级分类捆好,待到秋后再统一送到镇里的烟叶收购点。
刚包产到户那阵,种植烤烟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确实起了作用,农户的光景越来越好,土窑洞变成砖窑洞,院子里盖起了砖木厦房,家里添置了黑白电视,争气的孩子也飞出黄土高坡,在大城市上学安家。可种烟烤烟挣的都是辛苦钱,长期超负荷的劳动,让很多人积劳成疾,落下风湿病、腰椎病、肠胃病……
今天,种植烤烟不再是农户们的不二选择,随着果树、花椒树和大棚蔬菜等的大力推广和大面积栽植,曾经辉煌的烤烟楼慢慢被闲置了,随后被拆除或当做饲养室、车库,不知不觉中,烤烟楼已经渐渐消失在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