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有一句民谣:清涧一颗枣,顶甜又顶饱。
在盛产优质红枣的陕北,唯有“清涧红枣”能够独享美誉,足见其为红枣之上品,备受人们青睐。其实,清涧红枣并不仅仅是在陕北有名。早在1968年,曾有香港同胞专门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写信,请求购食“祖国陕甘宁边区的清涧红枣”,一时传为佳话。这件事更佐证了清涧红枣确是香飘四方,名扬天下。
清涧红枣分为鲜食和干食两大种类。鲜食红枣产于清涧河一带,其汁多脆甜,每到秋季白露过后的枣熟时节,人们喜欢站在枣树下随摘随食,鲜脆的红枣入口生津,甜沁心脾。干食红枣则主产于黄河岸边,成熟期要略晚一些,其果肉松软,绵甜醇香,食后余味无穷。红枣与清涧人的生活可以说是密不可分,以红枣为原料做成的枣馍馍、枣糕角、枣焖饭、枣果馅、枣炒面和红枣粥等传统美食,让红枣的甘甜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清涧人的血脉里。心灵手巧的清涧人还把红枣制作成枣牌牌、枣山、枣塔等精美的红枣民俗工艺品,用来馈赠亲友,庆贺年节,也使清涧红枣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红枣树在清涧到处可见,它们都是随地生长着,一点也不显高大张扬。在窑前院外、村头路旁、沟底山坡,红枣树或三五棵站成一排,或十数棵随意围成一簇,又或成千上万棵连成一片蔚为壮观的红枣林,使清涧这块黄土地变得生机盎然。这些不择地势、喜阳耐旱的树木,无论自己拥有的生长空间宽阔还是狭窄,一点也不影响它们长得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在红枣树中,很少有长得伟岸挺拔的,每一棵红枣树都是把自己弯弯曲曲的枝杈在现有的空间里趋避伸曲着,它们不拘形态,随遇而安,树与树之间和谐相处,树与人家和谐相处,树与村落和谐相处。红枣树与村落人家,浑然成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朴素而美丽的风景画,给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和谐之美。
在清涧县老舍窠乡王宿里村,生长着几棵树龄超过千年的红枣树,传说为唐王李世民种植,它们至今根深叶茂,盛果不衰。岁月悠悠,谁也说不清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谁也说不清它们甘甜的果实滋养了多少代人。在位于清涧红枣主产区的高杰村镇袁家沟村,当年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13个日夜,并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清涧人一直认为这都是红枣灵气带来的荣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时候,清涧群众拿出又甜又耐饱的红枣炒面支援自己的队伍,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的交口称赞。在清涧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全县有史以来所出的大学生,十有八九是靠红枣收入供读出来的。勤劳朴实的清涧人对红枣树的那份深情似乎永远是油然而生的。红枣树是清涧人的经济支柱,也是清涧人的精神支柱。
在清涧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一场滔天洪水淹来,人们遭受到灭顶之灾。只有一个背着一袋子红枣的穷人和一个抱着一袋子银子的财主分头爬上两棵大树躲避洪水。保住性命的财主在树上瞧着穷人只拿了一袋红枣,便故意拿出银子敲得叮当作响,幸灾乐祸地嘲笑穷人除过一袋子红枣便一无所有。一天又一天过去,洪水一直不退,穷人饿了就拿红枣充饥,财主抱着一袋银子却毫无办法,最后饿得头重脚轻掉进了洪水里。有人说,现在的清涧人就是那个幸存穷人的后代。事实上,在过去曾经发生灾荒后粮食严重短缺的年月里,被称为“铁杆庄稼”的红枣树曾经无数次帮助清涧人度过饥馑。从传说故事里,就足以印证清涧人历来把红枣看作是自己的“救命粮”,祖祖辈辈的清涧人对红枣树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