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遍纳鞋是陕北高原各种鞋子中最普遍的一种鞋,陕北高原的婆姨们,没有人不会纳实遍纳。
实遍纳鞋不难纳。把家中平日拆旧衣服拆来的旧布片,用糨糊粘成一种二三尺长、二三尺宽、十来张书纸那么薄厚的硬布片:陕北方言中,称这种布片为鞋圪砭。照着家中大人小孩的鞋底样,把鞋圪砭剪上同样大小的三五层叠起来,戴着顶针拿细麻绳儿,用好看的针脚密密麻麻地纳一遍,这就是一只鞋底了。
做鞋子还得有鞋帮。
拿出家中的鞋样子,对着鞋帮样子的大小,剪出一片鞋圪砭,将鞋圪砭粘上一层黑色或蓝色的新布鞋面子,用细线密密实实地纳一遍。鞋底鞋帮就全有了。
有了被纳过的鞋底和鞋帮,将鞋底和鞋帮用麻绳儿纳到一块儿,就是一只实遍纳鞋。把同样的实遍纳鞋做两只,自然就是一双了。
实遍纳鞋不好穿。
实遍纳鞋由于鞋底与鞋帮纳得很密实,穿在脚上感觉就像一双铁壳一样的生硬,常常会把人们的脚指头磨破。可实遍纳鞋保护人们双脚的功能却很突出。人们穿着实遍纳鞋,碎石丛中也能走,荆棘滩中也敢过,就好像穿上了一双铁护鞋,再复杂的地貌地形都不在话下。
实遍纳鞋又耐穿,一双鞋子穿在脚,一年四季穿不烂。而且,实遍纳鞋也不是从始至终都会磨伤人的脚,一双鞋子穿在脚,用三五天工夫踩开来(踏软和),往后就不再伤脚了。
早年间的陕北男性居民们,脚上常常穿着一双实遍纳鞋,实用又耐穿。
陕北居民中的婆姨人,非常爱美。在空闲的日子里,她们也经常做出一些非常精细的服饰来。千层底鞋,就是典型的一种。
也不知究竟从啥时候起,在陕北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一种白细布。这细布线又细,布又白,简直比天上飘下的雪花还漂亮,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你传我,我传你,高原上就流行起了一种用白细布做成的千层底儿鞋。
所谓千层底鞋,说是千层底,实际上也就三五层,但号称千层底。
千层底鞋的做法,也和做毛边鞋差不多。做毛边边鞋子时,婆姨人是将平时积攒的碎(旧)布片,用糨子(糨糊)粘成一层厚片儿,做成鞋圪砭藏起来,等到需要做鞋底时,再将各人的鞋样子,等(重叠)在圪砭上剪下来,剪上三五层鞋圪砭,一块一块摞起来,用细麻绳儿密密麻麻地纳成鞋底儿,用剪子将鞋底的边缘剪整齐,剪成一种又毛又齐的毛边儿,就是普通的鞋底了。
可做千层底鞋,就不能这么马虎了。
婆姨们先要把鞋圪砭照鞋样子剪下后,还要用城市里买来的白细布,把每层圪砭的边缘部分包上边,把三五层用白细布包过的圪砭摞起来纳,这样纳成的鞋底儿,就非同一般了,就不是那种毫不讲究的毛边边鞋底了。毛边边鞋底一看是厚厚的一层,可千层底鞋底一看就是摞在一起的三五层。
三五层而号称为“千层”,你说讲究不讲究?
千层底鞋底配上黑咔叽布鞋帮,当然就更讲究了。这种所谓的黑咔叽布,也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输入,才传进陕北高原的,它正是一种可以和白细布相媲美的好布料。把千层底鞋底配上黑咔叽布鞋帮,是天衣无缝的绝配。底儿白又白,帮儿黑又亮,这样的千层底鞋穿在年轻后生的双脚上,连走路的感觉都会和穿毛边边鞋子不一样:又有弹性又轻松,更不像老辈子手上传下来的实遍纳鞋,穿起来双脚就像套上了一双铁壳儿,硬得像石头,常常把人的脚指头穿个稀巴烂。
实遍纳鞋确实不能和千层底鞋相类比。
婆姨人们都知道,实遍纳鞋的鞋底是用细麻绳来纳的,而千层底鞋的鞋底是用水线纳成的。
水线可不是普通的棉花线;水线是陕北高原的婆姨人,用蚕丝合成的一种精细的高级线。用水线纳出的鞋底鞋帮儿,自然是非常出色的鞋之精品了。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段,陕北的年轻居民们,都喜欢穿一双千层底儿鞋。那时的陕北婆姨女子们,也最喜欢给自己家里的男人们,做一双最是时新的千层底儿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