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30日
一锅鸡肉
○ 宋维林
  赵姨是我妈的同事,当年和我们同住一个家属院。她家住在西一排平房,我家住在东一排平房,大家天天生活在一个天地。因为和我妈一起上班,彼此关系要比别的邻居熟悉不少。她家老三岐也和我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玩耍。两家都是陕西人,彼此饮食习惯也很相同,都爱吃面,扯面、烩面、臊子面,天天也吃不烦,尤其是中午调干面,油泼辣子加上红萝卜臊子,红彤彤的一大碗,吃起来那个美,还顶饱,一下午都不会饿。面食是老陕们的最爱,赵姨干练勤快,每天忙着给全家做饭。
  我们家属区还有不少老家外省的邻居,任凭我们把臊子面说得如何美味,扯面如何顶饱,他们却一直兴趣不大。他们最爱吃的是鱼和鸡,鱼肉当时市场卖的很少,又不好保存,要吃只有自己去附近的河渠、水库里钓,有时候跑一天也钓不了多少。而吃鸡相对容易些。每当有了闲钱或领了工资,家长们就会赶快去菜市场买鸡。当地农民把自家养大的鸡,大老远抱到集市上。还没找到市场,就会被工人们迎上去问价。农民们也怕卖便宜了,不肯先出手,两家边磨价边往市场走。市场进口处全部是卖鸡的、卖蛋的、卖野兔的人,工人们是主要购买人群。那时候,工人工资也低,农民也穷,一只几斤重的大公鸡,两三块钱就能买走。
  这天,赵姨破例买了一只大公鸡提回家,想给一直粗茶淡饭的家里改善一下生活。她学着杀鸡放血,烫鸡拔毛,然后开膛洗净,剁成小块儿,再泡在清水里一上午,忙得不亦乐乎。下午上班前将鸡块煮在大锅里,放上过年才用的调料。又从院子里叫来正和我们玩耍的三岐,嘱咐他看着锅,别光操心玩儿,等一会儿尝尝肉熟了,就把蜂窝煤炉子关了,把锅端下来,再坐上热水。三岐满口答应,赵姨这才急急忙忙地赶去上班。
  这一天的下午,鸡肉的香味儿,从老三家门口的锅里飞出,飘在空中,让人垂涎欲滴。三岐时不时跑过去用勺子在锅里翻搅,小伙伴都陪着他,可能感觉肉煮的差不多了,他从锅里捞出一小块,尝一下熟了没有。大家一看,都围过来对着他吵吵,我们也想尝尝熟了没有。于是他又捞出一块肉递给小伙伴。你可别说,赵姨做的鸡肉味道美极了。听到吃上肉的小伙伴连说好吃,没吃上的小伙伴儿也要三岐给自己尝尝。他今天也出奇的大方,用勺子给这个捞一块儿,给那个捞一块儿,大家开心如同过年一般。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他把肉让给大家吃,等他妈回来肯定要挨骂甚至挨打。但是面对美味的诱惑,再加上肉是大伙儿一块儿吃的,每个人分摊的责任也就小了。至于三岐怎么给他妈交代,后面的事再说,反正此时鸡肉是实在好吃。
  等赵姨下班回来,揭开锅盖一看,只剩几块肉和一大锅汤,就赶紧把老三喊来问:“煮的鸡呢?一大锅肉呢?”老三支支吾吾地说:“给大家吃了!”他也知道闯祸。至于我们,早就一轰而散,他怎么挨骂,谁也不敢去听,想着赵姨一定会找家长们算账,可是等了好久,直到天黑也没见赵姨上门。
  现在想想,能让赵姨怎么办?一群调皮的孩子怎么计较?算了,还是教训一下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只有喝剩下的一锅鸡汤。想想馋嘴的我们,真对不起赵姨,本来她是为了给家里改善一下生活。她当时有四个孩子。费了半天功夫,肉却让我们这些调皮的邻居孩子吃了。后来为这件事,大家也内疚了好些日子。最后大家约定,以后谁从家里头拿出好吃的,一定要先分给三岐吃。
  长大以后,我们吃过许多次鸡肉,现在大家生活也好了,吃个鸡是随随便便的,但是我们再也没吃过像赵姨家那么好的鸡肉。那天下午的美味一直被我们留在记忆深处,它如同鲁迅《社戏》里的罗汉豆,让人不能忘怀。有人说过,鲁迅难忘的不是罗汉豆儿,是童年!
  多年以后,赵姨她家和我们一样搬离了那个大杂院。三年前赵姨因病去世,如今想起她,就想起她做的那锅鸡肉,还有过去的那些清贫而快乐的日子,以及从那个院里传出来的欢乐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