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守望者
○ 贺永军

每年清明节,被誉为“传奇县”的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都会出现一个相同的感人场景。
在革命烈士公祭仪式结束后,人们并不会立即离开,而是不约而同地注视着一位佝偻着身体的老人,从人群中一步一颠地缓缓走向敬献在烈士墓碑前的花篮。老人把花篮扶得更加端正,整理好花篮上的挽联,然后轻轻抚摸着烈士墓碑。
每一次,大家被老人的举动感染,默默向老人和他身后的烈士墓碑行注目礼,少先队员一齐向老人敬礼致敬。
这位老人有什么样的身份,会得到大家这样的尊敬和爱戴呢?原来,这就是81岁高龄、义务守护陵园24年的黄光金老人。在清涧县,提起老人的故事,可以说无人不知。他不计报酬,20多年如一日守望着革命烈士的英魂,被人们赞誉为陕北革命历史的“红色良心”。
清涧,是一片名副其实的红色土地。早在1927年10月12日,这里爆发了共产党领导下打响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清涧起义”。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等率领红军东征抗日,来到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并在此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雪》。1947年3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清涧县召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枣林则沟会议”。同年10月,彭德怀亲率西北野战军解放清涧,全歼国民党整编76师。在当年革命战争时期,清涧全县8万人口,参加革命队伍就有2万多人,牺牲2000多人。在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区,矗立着1498座烈士纪念碑。曾经参加过解放清涧战役的原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传奇县”。
正是清涧的传奇革命历史和2000多献身革命的烈士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打动黄光金几十年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守护着烈士陵园。
20多年前,黄光金在清涧县民政局担任正科级调研员,当他来到位于距离县城5公里牛家湾村的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时,看到陵园由于无人看护,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这情景,让他心痛不已。
黄光金主动提出要提前离岗,看护陵园。在众人的疑虑不解里,有着正科级干部身份的黄光金自己“转型”成为一个“守陵人”,就此一个人在荒芜破败的陵园里“安家落户”,与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相伴生活。
他怀着对烈士们深深的崇敬之情,为陵园清除杂草、清理垃圾、填路补墙、擦洗墓碑,用架子车从几里路外拉水浇树,义务栽植松柏树380棵,占地13亩的陵园在他的辛劳管护下开始焕然一新。
守护陵园五年后,黄光金办理了退休手续。很多人认为老黄会离开陵园,回家过清闲的退休生活。让大家再一次没有想到的是,黄光金又提出要继续留下来,不要一分钱报酬,义务看守陵园。
老伴有病需要照顾,黄光金干脆把老伴接来,也住在陵园简陋的房子里。其实,从走进陵园的第一天起,黄光金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不仅仅是生活的家,更是他精神上的家。
每逢年节,黄老总是把第一碗饺子、第一杯酒敬献给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他向烈士们燃香鞠躬,用这样的方式告慰烈士英灵……
每天早起,黄老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块墓碑清理得干干净净,把每一棵花草料理得整整齐齐。他默默陪伴着这些长眠于此的有名和无名的烈士们,守望着这些在另一个世界的英雄们!
默默守护革命烈士陵园24年,黄光金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也吸引了很多人来陵园参观和祭奠烈士。老黄总有讲不完的故事,他讲的都是那些献身革命的烈士故事。他自己只是隐身在这些传奇故事背后,一个遥远的守望者。
黄光金储存在大脑里的故事,有曾经领导过清涧起义,后因叛徒告密被捕,三上绞刑架英勇不屈的清涧籍烈士白明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在清涧的故事;有彭德怀亲临前线指挥解放清涧战斗的故事;有攻打清涧县城屏障笔架山壮烈牺牲的西北野战军团长诸汉元的故事;有傅全有上将参加清涧战斗的故事……
坚守陵园24年,黄光金接待参观祭奠者20多万人次,义务为14万多人次讲解。如今,清涧县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军人当代价值观教育基地。
坚守陵园24年,黄光金对陵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有着深深的感情。在他的心目中,陵园的每一座墓碑、每一个烈士的名字,都是一个让人永远不能忘怀的红色传奇故事。
清明又至,芳草如茵。我们会记住这些传奇故事,也会记住黄光金——一个遥远的守望者平凡而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