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2月25日
如果包法利夫人读过经典
○ 乔志华
  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写道:“从一个个人开始写,你会不知不觉地发觉,你已经塑造了一个典型;从一个典型开始写,你会发觉你塑造的是——什么也谈不上的人物。”这让我想到爱玛,一个从浪漫幻想中跌落、用死亡,为自己不安分的灵魂赎了罪的典型女性形象。一个人一生总该——至少一次,去邂逅爱玛·包法利,只因她如此真实、矛盾又迷人地存在于书页中,等着你走近她、了解她——也就是走近自己、了解自己。当我放下书,意识到死于沉重现实绞杀的爱玛·包法利,不只是自己死去,也带着我的一部分,或者说,替我的一部分死去,就明白了为什么福楼拜会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他自己,也明白了为什么他将书写爱玛视为对自身浪漫主义的一次清算。
  福楼拜,一个追求极致的浪漫主义者,却创造了这样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爱玛的形象刻画上,仅以一个简短的句子就能震慑读者——“她想死,又巴不得能住在巴黎。”这是只一句话就写尽爱玛的虚荣。浪漫、肤浅、躁动不安的爱玛,在福楼拜惊为天人的描绘下有着饱满的灵魂侧写。而作为爱玛性格里最扎眼的一点,爱慕虚荣原不过只是任何一个读者都能体悟的人类的天性,就像动物要争夺和捍卫自己的领地一样稀松平常,这一点,或许远不足以让爱玛踏上绝路,直到她决定接受包法利先生的求婚。
  写到夏尔·包法利这位毫无天赋的乡村医生,福楼拜更是毫不留情,他为他挑选了“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词根“bov”在法语里包含“牛”的意思。他让包法利呆板、愚钝又乏味,“夏尔的谈话就像人行道那样平板,人云亦云的见解好比过往的行人”。让他听课、出诊从不动脑筋,“他当天的事当天了,却好似一匹拉磨的马,被蒙住双眼绕着碾磨转圈,不知道磨的是什么东西”。他让他爱着爱玛,“宇宙之大,对他而言大不过她那衬裙的丝裙边”。又让他永远看不出她的需求,猜不透她的心思,甚至,若不是爱玛因偷情而债台高筑服毒自尽,他或许永远不会知晓她的两段婚外情。他让他良弱可欺,让他安于拥有爱玛的幸福——又浑然不知走近这样的女人也是走向自己的厄运。
  在爱玛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后,曾应邀同先生一起去维利昂侯爵府上做客,这是至关重要的情节铺垫,我时常想,包法利夫人为何如此虚荣?或许答案就在于这场宴会,在这之后,爱玛的虚荣心近乎被全盘唤醒——她开始“看见”,而且爱玛没有包法利先生那样愚钝,她遥遥一瞥,就体会到光怪陆离的好。她可以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女儿的生活,与上流人士的生活多么格格不入。
  嫁给包法利先生之前,她只是爱玛——天真、浪漫、理想,渴望着浪漫小说中描述的欢愉与激情,拒绝生活的庸常与麻木。对于不满现实,叛逆又理想的女人来说,要她臣服于现实的逻辑实在是太难了。她那旺盛的生命力、躁动不安的灵魂,不是在等待着幸福的降临,就是在呼唤着毁灭。
  在爱玛的三段感情经历里,她都以为自己遇到过爱情。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爱玛甚至看不清她只是无所依靠。很明显她不是真的爱着谁,她是先空虚,先无助,随后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自己的稻草。这根没了,就抓另一根,直到耗尽力气。她是如此挣扎着以至于没有机会思考。而即使她思考的话,按照她读的那些书,只是加深了她的沉沦。
  爱玛读着一些怎样的书呢?在修道院寄宿学校读书的岁月,她读了大量浪漫爱情小说。福楼拜不无揶揄地形容这些书——“书中的男子个个勇猛如狮子,温柔如羔羊,人品世间少有,衣着考究华丽,哭起来泪如泉涌。”显然这是一些读了还不如不读的书,用马洛伊·山多尔在《伪装成爱情的独白》中的话来说就是——“我担心低劣的文学会将虚情假意灌入男人和女人的头脑中。人类世界人为的悲剧部分归咎于这种谎言的教唆,这些可疑的书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自艾自怜、矫情的谎言,造作的情节,大部分是这些虚假、无知,或者仅仅是恶毒文学教导的后果。”包法利夫人的死有很多原因,这些低劣的文学,毫无疑问在她的精神世界设下了圈套,她从来也分不清小说与生活,理想与现实。
  而《包法利夫人》这样的杰作,如王安忆所说,“它原是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的现实。”一部分文学名著的伟大,就在于这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和高尚情操所达到的“真实性”,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是读不透作者以事无巨细的繁琐描写映照出的现实世界的真相的,反倒容易感到乏味无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知道经典是经典,十五六岁的年轻人却总在读青春伤痛、甜宠爱情、霸道总裁,那正是无知爱幻想的年纪。
  包法利夫人这一生,拥有丰富细腻却从未觉知过的灵魂,因为对现实毫无觉知,她便不知道她到不了巴黎,不知道没有能力以匹配的美梦是生活的隐雷,不知道砒霜不能当糖吃,而走弯路的代价常常是走投无路。而我多希望她曾读过像《包法利夫人》这样的书,我不知道结局会不会不同,但从“发现真相”那刻起,人至少拥有了改变的可能;从可以“认识自己”的那刻起,面对生命这场迫使人不断成长升级的挑战,我们也就有了些许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