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篇·阿斯塔纳,你早(上)
努尔苏丹,原名阿克莫林斯克、切利诺格勒、阿克莫拉、阿斯塔纳,1997年取代阿拉木图成为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面积952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截至2018年)。努尔苏丹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也是中亚最现代化、最发达且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努尔苏丹在伊希姆河的旁边,位于广阔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半沙漠草原,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多公里。努尔苏丹四季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
在天山山系的外伊犁阿拉套山北麓,伊犁河支流大、小阿尔马廷卡河畔,有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边境,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
阿拉木图是个历史性城市,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九一年间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府,一九九一年《阿拉木图宣言》在此发表,宣告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后,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因为太靠近国境线,距中国霍尔果斯口岸三百七十八公里,与吉尔吉斯斯坦仅一山之隔,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日,哈萨克斯坦迁都于中北部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仍是哈萨克斯坦的金融、教育等中心。
阿斯塔纳是“白色坟墓”的意思,这个地名里边有一个悲怆的故事。这地方原来是空旷原野,一九三七年,斯大林将一批持不同政见者枪杀以后,蒙骗他们的遗孀说,丈夫想见一见她们,遗孀们信以为真,于是匆匆忙忙地坐上汽车,就这样被蒙上眼睛,一直拉到这遥远的中亚细亚荒凉地面。那时是冬天,大地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像铺了一层裹尸布一样。所以流放的人们信口把它叫作“白色坟墓”。
这座监狱名叫“阿伊杰尔监狱”,据说类似这样的监狱在苏联境内约有一千四百座。这个监狱第一批被关押的人有一千六百多。后来不断地有进进出出,到底关押了多少人,无法统计,只知道一九五三年斯大林去世时,这座监狱撤销,活着走出的囚犯是八千多名。
阿伊杰尔监狱所在地现在建成了一个纪念馆,它的标志物是一个环状的纪念物,两侧左边是一个受难的男人形象,右边是一个受难的女人形象。雕塑下面刻着“希望”与“自由”这几个字。
大约每一个来阿斯塔纳做客的人,主人都会安排他们来这里参观。望着旷野这个沉重的历史遗产,你会感到一种深深的压抑,会感到刻在哈萨克民众心头的那种苦难的感觉,疼痛的感觉,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宽释。走进纪念馆大厅的正中间,是一个黑色的花朵的雕塑。这束黑色的花朵正挣扎着从坚硬的岩石和板结的土地上摇曳而出。天空是飞翔的鸽子,正在鸣啾着呼唤自由。
展厅上的照片和衣物记载了当年的情景。有一个楼房的照片,讲解员说,枪毙犯人通常在地下室进行,这时地下室上面的舞台要开音乐会。用音乐会乐器的打击声来掩盖地板底下的枪声。每当这座楼房开音乐会,城里的人们就知道又有人要被枪毙了。我们参观时,翻译在翻译这一段的时候泣不成声。
解说员说,苏联时期共有上百万的哈萨克男人,因为政治的原因被秘密枪杀。二战时期,走上前线的上百万哈萨克士兵,成为烈士,没有再回到故乡。哈萨克斯坦现在全国的人口是一千七百万。
阿斯塔纳是一座建在旷野上的城市,所有的建筑物几乎都是新的,道路开阔。云彩在城市的上空飘浮,安详、静谧。这些建筑物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欧罗巴风格的建筑,有亚细亚风格的建筑,有东正教的教堂,有中亚地面最大的清真寺,有一座穹庐式的建筑,人们说那是塞族纪念馆,纪念大概两千年前的时候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塞族人。还有一座巍峨楼房的顶端,有个北京天安门式的建筑,人们说那是设在阿斯塔纳的北京饭店。街上的行人行色匆匆,当我从一个叫大汗营帐的购物中心出来时,草原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在天桥下面一个哈萨克男人正在那里拉着手风琴。“你为我拉一曲《喀秋莎》吧。”我说。于是这位民间艺术家吱吱呀呀地拉起来。匆匆过往的美丽少女不时地弯下腰来,为他的琴盒里扔两枚硬币。有一条河流名叫伊什姆河,从阿斯塔纳的城中心穿城而过。地理书告诉我们,伊什姆河是额尔齐斯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左岸支流),全程一千四百多公里,后来注入额尔齐斯河。因为做过中国边防军士兵的我,曾经有五年的时间,抱着一支半自动步枪在中国境内的额尔齐斯河流入苏联的河口驻守过,因此对这条河有着很深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