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团圆的节日。马上就到春节了,不由得回忆起小时候家乡关于年馍的那些事儿。年馍,是一个家庭年前必须要准备的吃食。蒸馍也图个气圆,年馍一方面是为了过年自家吃和走亲戚用,还有祈愿家庭热气腾腾、事事兴旺在里面。
年前的准备是忙碌而充满喜悦的,腊月初就开始准备磨年面。过去的家庭人口多,干体力活多,人的饭量也大,每家都大体需磨一二百斤面。当时一个村或者好几个村才会有一台磨面机,大家就早早把麦子晾晒擦洗干净,放在磨坊排队,排上了就带着大小面袋子去磨面,头道面最白,主要用于给亲戚蒸礼馍,二道面次之,给自家人吃,三道面有些黑,留下到年后吃。磨完面就完成了件大事。瓮里有面,心里稳当。
蒸年馍的面粉和菜准备好后,还得洗好蒸馍笼、放馍的盆和瓮或者木函,扎好草圈,发好面,洗好切好蒸包子的菜,和好糖面油面、刮净锅煤,劈好硬柴。
蒸年馍时前天泡酵头,头天发面,面需要发几大瓷盆。天很冷,晚上要把面盆放在热炕边上,当天面发起来会很暄软,撕起来一块,能看见里面的一个个小蜂窝。
蒸馍是个技术活,发面、放碱是关键。碱少了蒸出来是硬疙瘩,碱多了整出来是“黄娘娘”。馍蒸得好了年也就过得体面了。
菜包子的馅需要在前一天准备,胡萝卜、大白菜、豆腐、粉条、清白的大葱、黄的生姜、绿蒜苗,各种菜切好,家里条件好的再加上一点点肉,可以想象,在吃食不充裕的过去,这么多馅料的菜包子是多么的诱人啊。
腊月二十八是高陵约定俗成蒸年馍的日子,这一天热气腾腾的蒸汽充满了家家户户的灶火,村庄里弥漫着柴火生成的烟和馍的香味。
年前蒸的礼馍有糖包子、油包子、囝儿馍。两种包子是晚辈给长辈出门时拿的,比如女给娘家拿、外甥给舅家拿。糖包子顶上是捏成三角形的,油包子的顶是褶子攒成的小口。有人说包子象征着母亲的乳房,女儿给母家出门拿包子寓意不忘母亲养育之恩。糖包子是祝福娘家生活甜甜蜜蜜,油包子是祝福娘家能过上“油差面”的日子。“油差面”的日子是高陵土语,意思是经济上宽裕。过去生活困苦,每户每年的食用油比较少,炒菜时,经常是用筷子在油瓶里蘸一下,然后把筷子在锅里抡一圈,用滴下来的星星点点的油炒菜。谁家能用油差面,那肯定是很富裕了。
囝儿馍是舅家给外甥家出门时伴随灯笼拿的礼馍,也叫看(看守)灯囝儿,里面没有馅儿是实心,寓意诚实、实在、忠诚。
蒸年馍时还要蒸象征年年有余的鱼形的馍,这种馍成双成对地钉在墙上,到二月二蹦干时,掰块炒着吃。
那时候,过年出门从初二一直到正月十五,初五六前去的是上司衙门,我外婆家是初二待客。外婆家小辈亲戚都在这天来。我妈早早准备好包子,去舅家前,去代销店再买上一包油纸包的水晶饼,算好些的“礼”。
过去的礼虽然拿现在的眼光来看有点简单,但是已经算能拿得出手的比较好的了。我记得我妈年前蒸包子时都是算好多少按数量蒸的。十年前,人们的生活已经由吃饱转向了吃好,麦面馍礼馍已经基本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有包装礼盒的礼品,有沙琪玛、饮料、点心等各种糕点。只是老人们还经常说起蒸包子拿包子的故事。
用我母亲的话说,“现在的人都是饱肚子”,娃们也不再贪年馍了。大家庭分成了几个小家庭,人少了也吃不动了,但是每年,母亲还是坚持在年前蒸年馍,给我们几家都要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