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14号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11月17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2019年和2020年两个年度的考古发掘,镐京遗址又有重要发现。作为西周都城所在地,镐京遗址此次发掘的夯土建筑基址内,发现夯土墙基、房址、道路、灰坑、祭祀坑、陶排水管道等重要遗迹。其中,祭祀坑发掘的动物骨骼,与周天子祭祀时最高级别的祭品“太牢”用牲种类对应,推测该建筑或为国家级宗庙。
镐京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办辖区内,东距西安市主城区约20公里,遗址分布在沣河东岸的白家庄、花园村、官庄村、普渡村、上(下)泉村、落水村等村落,现存总面积约9.2平方公里。201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镐京遗址官庄村南勘探发现了一座西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编号镐京14号建筑。2019年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镐京考古队开始对14号建筑基址进行考古发掘。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岳连建介绍,镐京14号建筑的夯土基址总体略呈南北向的长方形,长约53米,宽约34米,总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是一座高等级的大型建筑。在建筑基址发现夯土墙基、房址、散水、道路、灰坑、祭祀坑、陶排水管道、台地夯土护坡(墙),以及客省庄二期文化房址、灰坑,汉代水井,宋金元时代的道路、灰坑、水井、墓葬等重要遗迹。
经过两年的考古发掘,基本探清了该座西周大型建筑基址的规模大小、形制结构、使用年代等。根据出土的西周遗物和打破14号建筑基址的西周晚期灰坑来看,该建筑的使用年代应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段。
此次考古发现是三十多年来,丰镐遗址建筑考古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对研究西周宫室或礼制建筑的分布、建筑技术、历史考古及都城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