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2日
小说连载·草圣怀素
草圣怀素(56)
草圣怀素(56)
  第二十六章 通会之际“千金帖”,醉僧藏真游四海
  邬肜回长安去了。怀素本来就喜欢闲云野鹤样的生活,正觉寂寞,无心栖云庵平静生活时,收到了悟澄的信。
  悟澄以前是栖云庵的僧人,后来去了东林寺做住持,他来信邀请怀素去游衡岳。怀素很高兴,便将栖云庵一应事务托付给禅师悟明,自己云游去了。
  衡山在湖南境内,怀素在悟澄禅师的陪伴下,登上了衡山最高峰——祝融峰。在悟澄禅师索字时,留下了《寄衡岳僧》:
  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
  五月纳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青松。
  这首诗也被收入了《全唐诗》(卷808),其墨迹在宋代仍在流传。米芾在他的《书史》中写道:“怀素草书‘祝融高座对寒峰’,绿绢帖,两行。此字最佳。石紫常刻石有六行,今不见前四行。问夷庚,云:‘与王钦臣家杂色缬级绢背以诗代怀帖同轴。’今闻王之子,为宗室所购。是怀素天下第一好书也。”
  这次衡岳之行,怀素一直再没回过栖云庵,再也没有停下云游的脚步。
  怀素的风废病越来越严重,手脚不听使唤,书写很艰难。他的脚气也总不见好,一个时期,曾使他再也无法云游。他本欲再回书堂寺去,却收到了好朋友朱遥隐士的邀请信,便回到零陵,住到朱遥府上。
  过了六十岁后,怀素只要提笔,手总是抖个不停,郎中要他不要喝酒,但他戒不了。为此,怀素很是伤感。
  这天,他和朱遥喝了一通酒,又用小草把《千字文》再写一遍。不知是心情的原因,还是刚才喝了酒的缘故,手竟然不抖了。他对朱遥道:“今日又未曾吃药,手却为何不抖了?”
  “可能是久雨天晴,心情好了,也可能是刚才饮酒恰到好处,驱了风寒所致。”朱遥猜测道。
  怀素道:“今天也真是风和日丽,俺手痒痒地还真想写一通。”
  朱遥立即开始磨墨,怀素取出离开湖州时颜真卿赠的黄色素绢展开,然后反复调了几次笔墨写道:“草书千字文”。
  这次怀素不慌不忙,写得很闲雅,朱遥也不敢大声说话,不知过了多久,到第八方黄绢方才写完。怀素写完了,静下神来,喘了口气,一改正文草意,用稳健凝重的行楷写下了落款“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其中“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几个字颜书的味道十足。
  看怀素放下笔,朱遥道:“藏真,这是俺见过你之书,最为精彩之作。”
  怀素见朱遥已将其依照顺序摆开,便取出“军司马印”在全篇第一个字“草”字偏右处盖上一方“军司马印”,下来在每方交接处再盖上,到落款处压“于零”二字,再盖了一枚“军司马印”,最后端详了一会道:“写得静了,古法多了,但和《自叙帖》相比,风神不足。”
  “藏真,世事古难全。《自叙》虽绳墨欠缺些,但神采独领风骚。此《千字文》淡雅闲舒,速度慢了,但笔法丰富。是各有千秋啊。”朱遥道。
  朱遥没有说错,在怀素传世墨迹中,后人给予《小草千字文》极高评价,有一字一金之誉,故又名《千金帖》。此书笔调平淡闲雅,瘦硬老辣,稚拙古朴,字内点画叠放,字外开拓舒展:其字距清晰分明,行距规整,每行都在十二到十五字之间,不做字距的强烈变化,给人以萧散、空灵的感觉。最明显特征是瘦、劲、灵动。鲜于枢对草书诸家的排序是“怀素第一,张旭次之,高闲更次之”。此帖明代时为文徵明所藏,清末为六舟僧达受所藏,又归徐少圃收藏。帖前有文嘉、宋翠、毕秋帆、六舟等题签,帖后有文徵明、文嘉、王文治、何绍基、阮元等许多名家题跋。这卷墨迹,规格为纵二十八点六厘米,横二百七十八点六厘米,为台湾林氏兰千山馆收藏,现珍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天下第一小草”之美誉。明代文嘉评道:“此卷笔法谨密,字字用意,脱去狂怪怒张之习,而专趋于平淡古雅。”
  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代表了他风格的两种典型:前者“驰骋于绳墨之外”,后者“谨于法度,出入规矩”,同样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和层次。不仅在唐代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董其昌的《试笔帖》受怀素书风的影响。于右任《标准草书》多取法于《小草千字文》。宋徽宗的瘦金体深受怀素笔画细瘦、富于弹性的影响。启功小笔写大字,他用小笔锋颖(笔尖)写匀整楷书,劲健遒美。怀素对日本书风也影响深远。一代高僧良宽对怀素多有推崇并用心研习,这都是后话。
  写完《小草千字文》,怀素自觉身体好了些,又要去云游,朱遥等几个朋友拦也没拦住,有人说他去了四川,曾有感于“夜闻嘉陵江水而草书益佳”,最终游到何方,再也无人知晓,史亦无载。
  怀素走了。走得那样悄无声息,就像香山枫树上飘落的一枚枫叶,闪过一抹红光,消失在泥土里。在零陵,他连衣冠冢也没有留下。怀素又似乎没走,“绿天庵”还在,《自叙帖》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