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9日
臊子面里品周礼
臊子面里品周礼
  陕西是面的故乡,同以小麦磨的粉为食材,但做法上花样翻新,东府西府各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东府在面条的韧性、厚度和宽展上取胜;而西府宝鸡的臊子面则讲究“调汤”,柴火灶上的大铁锅内,热汤翻滚,远远便能闻到“酸辣香”诱人的味道,瞬间激活万千味蕾,不由人不驻足品尝。
  西府宝鸡一带是西周的发源崛起之地,“凤鸣岐山,周公故里”,在这块厚土上行走,处处都能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周礼文化的浸染。
  看似简单的一碗臊子面,也同样带有深厚周礼文化的印痕。
  臊子面源于周代祭祀制度的“竣余”礼仪,起锅第一碗臊子面不能吃,要由小辈们端到门外泼两次汤,象征敬天神地神,然后将剩下的称作“福把子”的浇汤端回,献给正堂的祖灵牌位,接着再按辈分次序依次落座。吃面时只吃面不喝汤,汤端回入锅,民间俗称“涎水面”。
  吃的是面,传的是礼。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膳夫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
  在古周原,人们已经将吃上升到礼的层面,口耳相传,久而形成西府一带淳朴的民俗民情,也有了今天的饮食文化。
  至今,西府宝鸡扶风等许多地方仍讲究新年第一天要吃臊子面,讨一个新年自“礼”开始的吉头。
  论起臊子面的做法也简单,一如秦人的粗放爽朗性情,其中最正宗的当属宝鸡地区的岐山臊子面。
  面条要揉得筋道,擀得匀称,切得细长。臊子是肥瘦相间成肉丁状,提前炒好装在罐里的,一般家里的臊子肉是常年备有,随时待客用。再随季节备好配菜,黄的鸡蛋皮、黑的木耳、红的胡萝卜、绿的蒜苗,外焦里嫩的油炸豆腐切成丝状是必须有的。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调汤。岐山臊子面之所以名声在外,主要在于岐山醋香。岐山醋是纯小麦古法酿成,当地人一般在农闲季节酿好,或大瓶或小瓮储存之,随时享用。
  最后掌勺调汤的都是大师傅,灶膛柴火正旺,翻滚的煎水里,大师傅将岐山醋倒入锅中,很快,醋的香味随着热气便四下弥漫,随后挖一大勺臊子肉浸入煎水,撒入豆腐丝等配菜,酸辣入味,油而不腻,浑厚鲜美的浇汤便做好了。
  “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正宗入味的岐山臊子面还没出锅,香味已四散而开,引人垂涎。
  臊子面在西府是重要的待客方式,尤其是在逢年过节、老人过寿、迎接亲朋等重要场合是必须有的,宾客众多时,开吃的场面也颇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