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9日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23)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23)


   中国篇·楼兰国(一)
  楼兰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位于罗布泊西部,处于西域的枢纽,王国的范围东起古阳关附近,西至尼雅古城,南至阿尔金山,北至哈密。张骞凿空西域后,楼兰成为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的咽喉,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楼兰严重缺水。到公元4世纪以后,罗布泊西之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现今只留下了一片废墟遗迹。
  楼兰古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强国,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道,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施行怀柔政策。

  在罗布泊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汉天子第一次听说西域有个楼兰国(或者说中国人第一次听见楼兰这个名字),竟然是匈奴人告诉他的。汉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递了一份国书,国书说:
  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强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在那遥远的世纪里,欧洲的一个古老的种族,由于一场战争失败,在敌人的穷追猛打之下,被迫越过欧亚大陆桥,向中亚细亚迁徙。有驼队,有夜晚的篝火,帐篷的歌声和像大雁一样警觉的夜哨兵。他们后来来到了一个浩瀚无边的大海边,发现这里的地貌特征和他们的地中海故乡很相似。只是风要硬些,气候要冷些。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
  定居下的他们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步分化为农耕和游牧的两支。那农耕、渔猎的一支,在今天的楼兰、若羌、且末一带活动,他们建楼兰王国,他们称罗布泊人。那游牧的一支,在今天的敦煌、安西、玉门关一带活动,他们是大月氏。楼兰国和大月氏,成为中国的史书上所记载的西域三十六个国家中的两个国家。
  这时候在东方有一个叫匈奴的民族,成反方向从亚洲向欧洲迁徙。这真是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一串驮牛驮着帐篷架子,像大雁飞行的翅膀。大轱辘车从荒原上吱吱呀呀驶过,迁徙者唱着古老的歌曲向故土告别。
  两股汹涌的潮水一个从西向东,一个从东向西,它们注定要相遇,它们相遇的地点就是罗布泊。来自欧洲的古老种族和来自亚洲的古老种族,携带着各自的文明在这里相撞,这一撞便掀起罗布泊这个中亚“地中海”的层层波浪。
  当匈奴的铁骑踏入罗布泊地区时,楼兰人大约已经立国有四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将这一块大陆腹地建设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绿洲文明。我们知道,罗布泊在三亿五千万年以前,是一个横亘在中亚细亚的无边无沿的大海,罗布泊在十万年以前,缩小成三万平方公里,而在此刻,它当进一步地缩小了,从而露出许多的陆地。
  楼兰城建在罗布泊的西面,湖泊距城池大约十多公里之遥。无风的日子,罗布泊深沉、安详,中亚细亚灼热的阳光照耀着这一片深蓝色的海洋。有风的日子,罗布泊则像一个怪物,倒海翻江,潮头甚至可以轻舔楼兰城的城垣,而海涛声可以搅得城池里的人们无法成眠。楼兰古城城垣是一个不规则的方形。东面城垣长三百三十三点五米,南面长约三百二十九米,西面和北面长约三百二十七米,周长是一千三百一十六点五米,总面积为十点八二四万平方米。城内有官署,有寺院,有居民区。一座高高的佛塔,矗立在城中的显赫位置,成为楼兰城的城徽。
  塔里木河自遥远的昆仑山奔腾而来,为这沙漠绿洲提供淡水,提供取之不竭的鱼类。而在楼兰城的南北,各有一条古河,聪明的楼兰人挖掘了一条运河,将这两条河流连接。运河从楼兰城中斜插而过。田野上生长着茂密的庄稼。田间地埂生长着一株株一片片高大的胡杨,正如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哈密绿洲、鄯善绿洲、吐鲁番绿洲的情形一样。想那时罗布泊湖中的盐碱和陆地的盐碱,不像今天看到的这么多这么重,因此那湖面可以泛舟和渔猎,那田野稍加改造便可以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