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15日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17)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17)


  中国篇·成吉思汗(上)
  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生于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大蒙古国可汗,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铁木真早年丧父,投奔克烈部首领脱里,积蓄实力,于1189年被推举为蒙古乞颜部可汗,随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统一蒙古诸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即皇帝位,建立大蒙古国。实行千户制,建立护卫军,颁布《成吉思汗法典》。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地区除东亚的金朝、西夏外,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铁木真于西夏投降前夕逝世,终年66岁。临终前定下“联宋灭金”的战略,死后被秘密安葬。元朝建立后,累赠谥号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庙号“太祖”。
  西夏得以长期控有河西,宋王朝的虚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由北宋到南宋,更是一弱再弱。
  是的,南宋王朝这辆破车,早该散架了。仅仅凭一种历史的惯性,它才又踉踉跄跄地行驶了那么多年。它早该灭亡!它的灭亡是注定的!它是多么的孱弱!历史留给我们的悬念仅仅是:它会灭给谁?或者用帝王家自己的话说:这一颗好头颅,不知道要被谁割了去?!
  它将亡给一个马上民族。高大威猛的这个东方民族,这时候已经被封建儒家文化禁锢得从巨人变成侏儒。女人被缠脚,这是有形的。男人则被禁锢了思想,这是无形的。朱熹和理学的先生们在岳麓书院这个地方侃侃而谈、坐而论道,那是多么可笑啊!他们能不能让世界简单一点,让中国人简单一点。这时候的中国人已经被沉重的因袭压得快走不动了,这些才子们还要给他们的背上再加一点负荷。千疮百孔的宋王朝是谁也救不了的,无论是忠贞刚烈的杨家将,还是整日做着“收拾旧山河”之梦的岳飞,还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辛弃疾。那个时代中原大地上出现过多少优秀的人物啊,但是,谁也救不了谁,而就他们自己来说,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他们的命运,则最合适,那就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不是南宋一个王朝的悲剧,而是整个农耕文明的悲剧。
  中华文明需要一股强健的甚至暴戾的力来充实它,来打击它,来变复杂为简单。他们因为近亲联姻而日渐孱弱的血液里需要增加外来成分。
  这力量来自大漠深处,这血液来自马上民族。或者是契丹辽国,或者是来自白山黑水的金国,或者是起自草原深处的元朝,他们都有取代南宋入主中原的理由和实力。而实际上,如果不是他们之间的战争,南宋早就被其中之一,早早地鲸吞入腹了。
  蒙古大帝铁木真在与辽国的对局中,在与金国的对局中,每一座城池的争夺,其战斗都残酷得令人咋舌。他们之间完全是强强对话。我曾经看过北方一些地方志,这些志书几乎都用“血流漂杵”这句老话来记载当年的残酷战争场面。它们每一个的军事实力都是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所无法比拟的。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是在打败了西夏,打败了辽国,打败了金国,铁骑横扫欧亚大平原以后,最后才吃掉南宋这块口边的腐肉的。这就是在中国正史上,南宋这个偏安王朝,还能滑稽地苟延残喘那么些年的原因。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哺育了中华文明成长的两种文化,在那个年代完成了又一次交汇。
  成吉思汗的铁矛深深地戳入中原腹地,让中华民族又一次再生。
  这是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要么,中华古国像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那些另外的文明古国一样,搁浅、消失,最后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要么,它接受游牧文化的侵入,完成它的凤凰涅槃。
  所幸的是它选择了后者。“崖山以后无中国”。在这里,我们还应该把最高的敬意,给随着末代皇帝赵昺跳海的那十万军民。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令人动容。它为后来农耕文明的“咸鱼翻身”,延续传统显示了力量、做了铺垫。农耕文明虽然悲惨到这般境地了,但是它的底气还在,人气还在,向心力和凝聚力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