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基层院团来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青年秦腔演员,这几年一直在青年团几位老师的精心培养和教导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表演技能。2020年初,在我的导演张斌洲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利用疫情假期开始排练的秦腔历史剧《昭君出塞》既是我艺术生涯的一次新挑战,也是不辜负几位艺术家辛勤栽培的一次阶段性成果展示。通过一年多坚持不懈地寒耕暑耘,我对《昭君出塞》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入和角色认知,收获了一些关于此剧在当下社会的价值思考。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3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汉元帝虽然应允了匈奴单于的和亲,可是他并不舍得自己的公主远嫁匈奴受苦,于是便想在后宫之中寻找一名女子,自愿嫁到匈奴去。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可是真正受到皇帝垂怜的屈指可数,大都在宫墙内里等白了头发。后宫女王昭君善通音律,知晓诗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亲之事,便自荐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在排练《昭君出塞》的过程中,我去书店买王昭君的相关书籍,利用晚上时间认真阅读,尽可能地熟悉和掌握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来龙去脉。还通过网络视频收看历史学家对王昭君深入浅出的讲解剖析,不断积累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把握。
“有一种离别最奢侈,叫出塞;有一种思乡最深沉,叫家国。”王昭君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被后人推崇备至,主要原因就是她能够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担当起民族融合的使命,这种民族大义和英勇决断对于结束数百年来匈奴与汉朝的对抗,建立起安宁和谐的民族关系意义深远。如何尽快地融入剧情,塑造好《昭君出塞》的人物形象,在熟悉史料的基础上,我反复观看中国戏曲学院尚派名家张娟老师和上海京剧院史依弘老师的《昭君出塞》。张娟老师刻画的王昭君载歌载舞,唱做并重。在“马趟子”里,她运用“圆场”“蹉步”“碎步”“卧鱼”“跺泥”“左右倒步”以及“鹞子翻身”等各种步法和身段技巧,将尘土飞扬、胡马悲嘶以及路广人稀、风沙弥漫的塞北凄凉景象烘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的境界。史依弘老师的戏路很宽,既有坚实的刀马旦功底,又有“大青衣”必须具备的艺术内蕴,且唱功做功俱佳,兼有姣好的扮相,由她饰演王昭君,自是至实名归。史依弘老师很注重人物感情的刻画,昭君出塞时远离故土的哀怨、无奈等错综复杂感情的过渡,史依弘在眼神、神态、一招一式中都有细致的表现。
我在表演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借鉴和吸纳张娟和史依弘两位老师的艺术特色,结合自身的实际,无限贴近角色的本来。既要把王昭君离开故土的依恋和凄苦的心态适度流露,也要展现出王昭君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勇于舍弃安逸生活,甘愿出塞的凛然大气。这其中有一大段唱:
“望穿双眼,望不见爹娘,
望断白云,望不见故乡。
望不见故乡,啊~~~心碎路更长!
怀抱着金镶玉嵌琵琶一面,
我这里含泪眼别汉和番。
眼睁睁不见那南来飞燕,
恨只恨毛延寿错描容颜。
凭妇人赴塞外平息边患,
实可笑汉室中文武两班,
朝中将士千千万,却叫红颜去和番。
今朝别汉、归期难!
放声哭出雁门关,
纵马犹如离弦箭。
见汉王难如上青天。
琵琶声泣别颤,
马蹄声碎走胡番。为熄硝烟解国难,别离故土心痛酸,
含泪回首把御弟唤,
牵御马裹黄沙西出阳关。”
这段唱腔委委婉婉、哀哀怨怨、悲悲戚戚,把王昭君出塞远嫁、故乡难舍又深明大义的悲凉娓婉情感表现得令人动容。我在处理这一段唱腔时关键要把人物内在的心理变化表现出来,不能从头到尾都是失落和不舍的情绪,随着剧情的推进,人物情绪的起伏变换非常必要,特别是后面两句要把王昭君沉稳的气质之美和大义的气度和责任担当予以重点凸显。我在基层剧团时主攻正小旦和青衣,王昭君是一个标准的刀马旦,基本功不扎实是我明显的缺陷和最急需补的功课。我的导演、已经78岁高龄的张斌洲老师,从去年春节开始就放弃了自己清闲规律的生活,每天不避风雨地陪伴我、指导我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并对我的唱腔和唱词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纠正,对基本的圆场、碎步、身段技巧等精雕细刻,不放松每一个环节。我觉得目前演这个版本的《昭君出塞》特别点赞的就是由作曲家罗新昌老师出马谱写的曲子。秦腔《昭君出塞》是从昆曲完整移植过来的,秦腔与昆曲是风格迥异的两个剧种,昆曲典雅、柔美,秦腔激越、高亢。罗新昌老师在谱曲时,充分发挥秦腔自身的声腔特点,通过变化多端的板式(包含二六、慢板、拦头、带板、七捶等)来推进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而这种传统纯粹的老秦腔曲调更有利于我唱腔上的自如发挥,无形之中让我和角色的融入度更加紧密无间。
虽然《昭君出塞》已经排练了一年半时间,但离真正的舞台演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完善走向成熟的过程,汗不会白流,苦没有白吃。通过这一年半不间断的排练,我感觉自己的基本功练回来了,戏路在拓宽,青衣、正小旦、刀马旦都能够适应。通过这一年半的排练,我也是在学习中对《昭君出塞》这出戏有了更多自己的感受。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历史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认识。两千年前的昭君时代,正是中国人的视野大开拓的时代。在汉民族与匈奴民族的历史互动中,促使汉王朝开发了河西走廊,让中原人认识了西域,认识了西域以西的世界。那个历史时期也是中原民族与草原民族频繁接触、密切往来的时代。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原与草原的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域关系和民族关系。古人找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和亲”实现两个民族、两种文化间的和平交往、和睦相处。这种方式也被汉代以后的不同王朝、不同政权、不同民族所继承、沿用,成为密切各民族、各地区间人们交往的主要方式,客观上体现了人们追求和平、追求友好交往的善良愿望。昭君出塞无疑是这种和亲关系中的一个典型事件。
我认为《昭君出塞》不仅带去汉朝先进的文化和知识,促进了汉朝和匈奴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发展,正如《咏怀古迹》中所写“千载琵琶作胡语”。昭君出塞,也为汉匈关系播下了友好的种子,王昭君死后,她的子孙后代也积极为两地和平关系奔走,所以,王昭君被称为“一代奇女子”一点不为过。当下世界虽有局部动荡,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我国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中保持着较高的发展势头。面对如此时空,昭君“自愿请行,入乡随俗”的出塞精神,以向往美好为追求,以和而不同为理念,反映了其中的伦理遵循、探索精神、国家责任、和睦境界。这不仅对当时汉匈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当今和平发展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刻启示。从这个意义上讲,昭君出塞精神穿越时空,魅力长存。这种和谐的社会形象与人格魅力,正是昭君文化在当今的价值所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以空前的自信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今天世界上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不仅是物质的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各民族、各国家间应该“长相知,不相疑”(曹禺《王昭君》)。昭君文化所体现的“和为贵”的哲学理念有助于化解国家间、民族间的摩擦与争端,消除战争隐患和威胁,弥合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与隔阂,实现人类社会的持久和平。没有持久和平,谈不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昭君文化有助于使和平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如果说当年的“昭君出塞”为汉匈两个民族带来了长达几十年的和平的话,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需要整个人类的持久和平。昭君文化代表的人类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对待、取长补短、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体现了东方的智慧,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