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民间艺术家和她们的百米剪纸长卷
百米剪纸长卷局部 早晨8点钟,陕西工艺美术大师、安塞剪纸艺人陈海莉和她的四位大姐姐准时来到位于延安市安塞区文化馆的临时办公室。在这间房子里,两米长的桌子两两拼在一起,堆出5个工作台,上面铺着一沓沓红色的纸,地上还散落着昨天加班时裁剪下来的碎纸。大家见面没有寒暄客套,就迅速投入剪纸工作中。一把剪刀在红纸间上下翻飞,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跃然纸上。
再紧紧张张地干几天,她们手中的“大家伙”就要完工了。这是一件百米长的剪纸作品。为了给建党百年献上一份大礼,今年3月份,她们在安塞区文化馆的统一安排下,开始进行创作铰剪,5个人加班加点忙碌了90天,如今进入收尾工作,大家反倒有些舍不得。
百米长的剪纸作品,从这座办公楼的东头铺到西头,或许还要拐个弯弯。从最初的出创意、定框架、画底稿,到如今的“剪上生花”,不论过程多么艰难,结果让人满意。接受采访时,陈海莉说:“我们尽全力了,作品也达到了心理预期,此时此刻很激动。”
安塞民俗文化丰富,而这其中,腰鼓和剪纸的民间基础最为深厚。1993年,安塞被原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安塞剪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安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多荣誉加持下,在这里创作一幅描绘百年党史的巨型剪纸作品为党献礼,显得意义重大又能尽其所长。
有了创意后,安塞区文化馆馆长殷宇鹏立即从众多剪纸艺人中组织了5名创作经验丰富的老师,组成了剪纸“突击队”。“她们中有非遗传承人,有工艺美术大师,有的老师很有创意,有的老师剪得很快。召集到一起后,我们先制订了剪纸内容大纲。”
在殷宇鹏看来,作品题材宏大,体例巨大,要能反映安塞剪纸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多方商议,他将作品分成了“红船起航”“南昌起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延安十三年”“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等10大主题,共91幅小作品,总计101米。
框架设计好,5位艺人根据主题开始创作底稿。安塞剪纸从剪法上可分为双铰、单铰、零铰。对于此次的大型创作,陈海莉等五位艺人采用单独零铰,再拼成完整构图的方法。“我们5个人每人2个主题18幅小作品。设计底稿用了两三天时间,画完再让殷馆长等领导提修改意见。”陈海莉解释道。
在铺开的红纸上,记者看到了头顶羊肚子手巾的陕北大汉、手摇纺车的妇女、帮群众挑水的红军、放飞和平鸽的儿童……
“每个主题下,我们都设计了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场面。比如在‘延安十三年’这个主题下,我们就设计了大生产的场面和纺线线的形象。在‘吴起镇会师’主题下,我们就设计了陕北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的场景。‘走进新时代’的主题下,我们也剪出了人民幸福生活的笑脸。”在陈海莉看来,这次创作对她们五个人来说挑战不小。“我们平时都是创作民俗题材的,不是很懂历史,这次的创作都是历史题材,在剪纸过程中,我们闹了不少笑话,但也在不断订正中,学习了很多党史知识。”
在剪纸“突击队”,36岁的陈海莉最年轻,而年龄最大的李福爱老师今年已经67岁。这3个月来,为了在规定时间里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她们没有休过一个周末。
“还有孙殿珍、刘心莲、王福丽老师,我们每天剪纸10个小时以上,李福爱老师年龄最大,但是从来没喊过累,有时候加完班,老师们还会把未完成的部分抱回家赶工期。一想到为党献礼,大家的干劲都很足。”提起这段特殊的经历,陈海莉感慨道。
在文化馆的六楼走廊两边,整齐地铺着已完成的部分作品。记者了解到,本周末,这幅百米剪纸作品将进行最后的装裱工作,预计7月份和广大观众见面。
在接受采访时,安塞区文旅局局长石仲武说:“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要让小剪刀不但能‘讲’出党的百年历史,更要‘讲’好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艺术家们也发挥了最好水平,这幅作品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能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我们很自豪。”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