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16日
郑板桥的奇与绝
郑板桥的奇与绝

  画史上的郑板桥是个有故事的文人,有故事的文人一般不按常理出牌,才会惹得悠悠众口,极尽渲染与传扬。扬州八怪中,名气最大的就数郑板桥,他已经过世二百多年了,人气指数还在不断走高,即使在当下,去大街上随便拦住三个人,至少也会有一人,能回答出“难得糊涂”是郑板桥所作。
  郑板桥之所以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古代文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的影响力太大了。有一种传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为官的时候,有一次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游玩,天色已晚,便到山中一个茅屋去投宿。叩门之后,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开门,郑板桥发现这个老者不仅道骨仙风,室内还陈列一方精美的砚台,镂刻精美,石质灵透,案头还有书,老者自称糊涂老人。次日,糊涂老人取出笔墨,请郑板桥写字。郑板桥信手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字,并在落款处盖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章。因为尚余空白,板桥就请老人写一个跋。糊涂老人也不推让,挥笔写下“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还盖上一方印章。印的内容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一看,大吃一惊,知道自己遇到高人了,又提笔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老人拍手称好。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禅师恒彻上人大师。两个人相见恨晚,后来成为至交。
  画史上的郑板桥还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人,他痛改文人的清高,公然说:“写字作画是乐事亦是俗事,士大夫不能立功天地,安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这在当时,一个文人,说出这样的话,是要冒很大的风险,而郑板桥不管不顾,还破天荒地贴出字画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赠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犹恐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结,只当秋风吹耳边。在这则润格中,郑板桥以一种调侃的语气,直言不讳,把画者的内心和盘托出,等于撕下了几千年来文人重名轻利的遮羞布,因此,郑板桥成了这个群体的另类,成了饱受争议的焦点人物,不断被后人提起。
  画史上的郑板桥是一个享有诗书画三绝声誉的高人,有一千余首诗、百余首词以及对联、曲、序跋、碑记等存世。他的诗自由流畅,直出胸臆,留下许多名篇名句,被后人反复引用。例如,为官时,郑板桥出行,不鸣锣开道,不扰民,常常布衣草鞋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在一首题竹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给老百姓赠画时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他的画一般只有几竿竹、一块石、几笔兰,构图简单,布局巧妙,形成不染尘俗的画风。他独创的“六分半书”,后世人称“板桥体”“乱石铺街”“浪里插篙”“雨加雪”“漫书”等,书法体势极具郑谷口隶书之架,欧阳询楷书之骨,黄庭坚行书之意,李斯小篆之格及怀素狂草之神,“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画史上的郑板桥之所以能够在诗、书、画三方面都有建树,是因为他能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诗画相融,自成一家,更因为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真追求的文人,清代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对郑板桥评价颇高,说其有三绝:“曰画、曰书、曰诗。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郑板桥也在一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执着与情怀,他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是郑板桥精神与人格的真实写照,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郑板桥艺术世界的奇绝之境。(远村说画连载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