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类书籍禁止进校园 作业、校外培训、游戏要为睡眠让路
12类书籍禁止进校园 作业、校外培训、游戏要为睡眠让路
文化艺术报讯 4月2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睡眠管理有关文件。
不得在校园内通过活动销售课外读物
课外读物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增长学生科学知识、开阔视野、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市场上的课外读物存在良莠不齐现象。为建立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的“防火墙”,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明确标准要求,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程序。
《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在课外读物进校园中的管理职责及其管理边界,将进校园课外读物的推荐权赋予学校,将其他渠道进校园课外读物的管理责任压实到学校。管理办法提出,坚持方向性、全面性、适宜性、多样性和适度性的推荐原则,要求符合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可读性强和启智增慧的推荐标准,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包括: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污蔑、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英模人物,戏说党史、国史、军史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有反华、辱华、丑华内容的;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存在违反宗教政策的内容,宣扬宗教教理、教义和教规的;存在违反民族政策的内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宣扬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存在崇洋媚外思想倾向的;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格调低下、思想不健康,宣扬超自然力、神秘主义和鬼神迷信,存在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赌博、毒品、引诱自杀、教唆犯罪等价值导向问题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存在科学性错误的;存在违规植入商业广告或变相商业广告及不当链接,违规使用“教育部推荐”“新课标指定”等字样的;其他有违公序良俗、道德标准、法律法规等,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
此外,《管理办法》还明确进校园课外读物原则上每学年推荐一次,目录要向学生家长公开,坚持自愿购买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校园内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等活动销售课外读物,校园书店也要建立进校园读物的审核机制。同时,受捐赠读物也要加强审核把关。
牺牲睡眠时间并不能换来学业成绩的提高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不同年龄段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根据《通知》,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
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问题,《通知》提出3个“中断机制”,要求作业、校外培训、游戏都要为学生睡眠让路。
第一个是作业“中断”,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家长应督促按时就寝不熬夜,确保充足睡眠。
第二个是校外培训时间“中断”,要求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以课前预习、课后巩固、作业练习、微信群打卡等任何形式布置作业。
第三个是游戏“中断”,要求各地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相关部门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确保每日22:00到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称,该司去年委托有关研究机构对10省市开展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监测。结果显示,小学生、初中生平均睡眠时长为分别为9.5小时和8.4小时,不同程度存在睡眠不足问题。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儿童睡眠学组组长江帆在通气会上表示,研究显示牺牲睡眠时间用于学习并不能换来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会造成执行功能等广泛损害,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他特别建议家长对儿童使用电子产品采取适当限制措施,同时也要以身作则,自觉维持良好作息,让儿童明确认识到睡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