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19日
书法写我
砚边记联(9)
砚边记联(9)
  数十架图书堆满壁
  三五人陋室论长云
  我承认我是被“文化大革命”撂荒的一个。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只说这辈子是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谁料几年后世事变迁,招生考试制度恢复,我又走进学堂继续学业。农村注销了我的户口,城市没有土地要我耕种,我才知道我唯有好好读书,那些书就是我今后要依靠的生产资料。我的读书有如父辈们在地里种庄稼,种下希望,只要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才能圆满生活。
  后来走出校门,便领到一份工作,生活有了保障,我就每月从生活费里挤出一部分为自己买书。初买薄册子,继买大部头,累月积年,书越堆越多,书架也越添越多。近年手头稍许宽裕,买书胃口也陡然大增,以致添置书架的速度跟不上买书的速度。书便随我如厕、上沙发、卧床、爬书桌,书进人退,人在不停为书让路。装新房的时候,妻子让我将大厅干脆做成书房,谁知大厅一下子抬进来十多个书架,书依然拥挤不下,书又开始胡堆乱放,人再次妥协让路于书。妻子只好说让我将新房全作书房了吧,一家人还是依旧蜗居旧屋,我却一下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读书空间。
  我的图书以文学、书画类为主,也喜欢购买一些杂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我对收藏鲁迅著作版本兴趣有加,有关鲁迅的各种版本几乎堆满了一间书屋。我欣赏鲁迅,钦佩鲁迅,学习鲁迅,我认为鲁迅过去、现在、今后永远都是中华民族最赤诚的战士,鲁迅的风骨就是中华民族的风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坦言,他十岁阅读鲁迅至今已六十多个春秋,鲁迅是照亮他一生的太阳,因此,大江健三郎便成为我最爱阅读的一位外国作家。段国超教授是我在渭南有缘结识的一位教授,他也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鲁迅论稿》是他研究鲁迅艺术思想的专著,《鲁迅家世》则将鲁迅研究拓宽到了更广阔的时空,因此,段先生令我钦佩敬仰。我的作家朋友杨争光说:“懂得中国民众的,就我有限的目力所及,近现代唯鲁迅一人。”争光兄讲得好!鲁迅是我们心中永远的鲁迅,在对待鲁迅的立场上我一贯旗帜鲜明:谁热爱鲁迅,我就因此也热爱谁!

  平生常念秦川地
  满岁喜临端午天
  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富庶,而且长安。史上有十三朝皇帝在此建都,终了还要在此选择一块宝地永远长眠,说明秦川的确是好风水。我一直庆幸自己生于斯、长于斯,这只能归于缘分了。三十多年前我到城里上学,遇上了一位从陕北大山里来的同学,他没见过关中这么平的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天,当然他也没有吃过关中麦面做的白馍馍。他说:“呀,你们关中人天天都在过年啊!”他竟禁不住热泪横流。这情景对我触动很大,让我越来越热爱我的家乡了。我出生在秦岭东部,具体说是一个叫长稔原的地方。长稔原紧依秦岭北麓,不管天旱还是雨涝,庄稼都会有不错的收成,所以我们老家人也将我们那个地方叫长寿原。我们老家人说起我们那个地方,脸上总是荡漾着美滋滋的幸福感。我离开家乡迄今已是三十多个春秋,庆幸的是我并没有远走高飞,却是稀里糊涂地在古都长安安了营扎了寨,我觉得这只能归于命。
  端午我长了一岁,每年端午我都要增长一岁,因为端午是我的生日。如今端午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盛大节日,更是我的盛大节日。祭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为的是祈求家家平安,人人吉祥。今年我喜迁新居,我将书房取名端屋。端是开端,我想借此给自己的人生立一个路标。尽管这些年在艺术上我不断努力,总感觉进步还是不大,但我要求学习态度必须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