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挺杰
何挺杰(1908~1966),字亚尘,何挺颖烈士之二弟。1923年在西安成德中学读书时,积极投入全省人民驱逐军阀刘镇华的运动,被吸收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1925年5月参加了中共陕西省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驱除军阀吴新田的群众运动,后回汉开展反吴斗争,并对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做了考察。返回西安后,在共产党人魏野畴主办的《西安评论》(1925年12月31日出版)上发表《汉南农民状况的调查报告》,揭露了官绅、兵匪互相勾结,层层剥削农民的罪行。次年初,共产主义青年团西安地委成立,何挺杰被选为组织部长。4月17日,刘镇华率部围攻西安城。挺杰与西安团地委配合,建立特别团支部及下属支部,组织团员宣传,慰问守军,参加社会救济,并在战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28日西安解围后,党组织派他到渭南县立中学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斗争活动。
1927年3月,挺杰出席中共陕甘边区第一次代表会议,成为领导成员之一。会后转任中共渭南地委书记,领导特别支部活动,发展党员800余人。7月11日,被选为中共陕西省委委员,后改任中共渭南县委书记兼东路特派员,代表省委领导本地区的党务工作。
1928年初,挺杰去上海开办长风书店,继续革命活动。次年10月,同表兄王世琮赴日留学,考入东京法政大学经济系学习,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出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书记官。常去陕西会馆与同乡安汉、刘次枫等进步人士会晤,谈论抗战必胜的道理,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1940年初,他受陕西黎坪垦区管理局局长安汉之请,担任局外勤秘书,为收容安置沦陷区难民、组织副业生产做了不少工作。
1943年挺杰因受安汉事件株连出走重庆,在国民政府教育部南郑同乡杨觉天的帮助下,担任温泉女子工艺社秘书。1945年日本投降后,于右任、杨觉天派他到东北接管伪满州教育工作,后任浙江金华英士大学教授。
全国解放后,挺杰在北京辅仁大学任教,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调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教授,在校刊《群众论坛》上发表经济论文多篇。1957年“反右斗争”时,他实事求是指出党的某些失误,被定为“右派分子”和“反革命分子”。1966年,被“造反派”迫害致死。
1981年3月26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对他的历史重新做了结论,纠正了原有错误处分,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他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何挺毅
何挺毅(1914~1985),何挺颖之三弟。1931年赴日本东京欲投考日本高等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愤然回国。1933~193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回汉中后,受聘于南郑县农业职业学校。同时与同事一起引进、推广良种,提高了汉中小麦的质量和产量,还参与引进,促进了汉中农牧良种的推广。
新中国成立后,何挺毅任汉中农业职校校委会主任。1953年汉中农业学校成立,任校长。1961年调任汉中大学农学系主任,次年农学系停办,再任汉中农校校长。“文化大革命”中,何挺毅受到迫害。1976年后任汉中农校副校长。何挺毅是中国民主同盟会员,后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任民进汉中市委员会主任委员,民进陕西省委委员、常委,陕西省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1985年病逝。
何挺警
何挺警(1915年8月~2011年7月),何挺颖之堂弟。幼承家学,弱冠受父兄影响而研习书法篆刻。上中学时,又随老师王盛山、张叔亮研习晋唐行楷。1936年时游学于南京,从于公右任先生学习章草及标准草书。
抗日战争爆发,返里执教于省立南郑中学,与西乡李白瑜、河北庞裕洲切磋研习金石篆刻,时人并称“汉上三杰”。因战乱,西北联大南迁至汉中等地。幸会并师从于易均室教授,渐古籀、金文、古玺秦汉印及章草用功尤勤。勤奋好学淡泊名利,以他独到的书法篆刻艺术影响力,乐于施教,培养团结了一批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为弘扬汉上书法篆刻艺术尽数十年精力,得到汉上书画篆刻界同仁的尊重。2010年10月,先生在母校汉中南郑中学设立“何挺警教育奖学金”。
何挺文
何挺文,何挺警之妹。长安画派代表性人物方济众(1923~1987)之妻子。1950年,经赵望云先生介绍,方济众与夫人何挺文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何挺文后来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服务部工作。
李鹤林
李鹤林,何挺颖之表弟。1937年7月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协税镇三官庙村。机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专家。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先后在石油工业部钻采机械研究所、宝鸡石油机械厂和石油工业部石油管材研究中心(现更名为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从事石油机械用钢及石油管工程技术工作,是我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主持研制10种新材料和几种表面强化工艺,使一批石油机械的质量跃居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9年1月22日,汉中市南郑区委书记李宏杰赴西安,到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看望慰问南郑籍中国工程院李鹤林院士。李鹤林表示,作为南郑人,他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变化,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家乡的沟通联系,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尽己所能,为家乡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