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A01版:头版
第A01-1版:欢迎订阅2021年文化艺术报
第A02-03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地市
第A06版:龙首文苑
第A07版:龙首文苑
第A08版:龙首文苑
标题导航
何挺颖: “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何挺颖家族人物
相 关 链 接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19日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挺颖: “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何挺颖: “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
井冈山雕塑园何挺颖雕像
红寺湖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何挺颖雕像
《井冈元戎何挺颖》
四万万人发吼声,火山爆发世界惊。
中国有了共产党,散沙结成水门汀。
——何挺颖
1925年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反帝斗争。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涨的序幕。
时为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新生的何挺颖,亲眼目睹“五卅惨案”,他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数理博士,而是一名革命战士。
何挺颖从秦巴一隅的陕西汉中,从此一步步走向井冈烽火,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军政兼优的红军将领,其24岁的青春短暂而辉煌。
2021年3月3日,《文化艺术报》记者探访汉中市南郑区汉山街道城南社区的何挺颖烈士故居(原属南郑县何家湾村),重温烈士的英雄故事,探寻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
目睹惨案投笔从戎,走向烽火硝烟的战场
何挺颖(1905-1929),1920年考入汉中联中,常秘密传阅表兄王钧石从北京寄来的《改造》和《努力》周报。1922年初,与同学廖左明等20人组成同学会,倡读进步书刊,研讨革命道理。5月4日,带头参加联中、农职学生的罢课游行。
在其父亲、同盟会会员何根山“科学救国”“产业救国”思想影响下,他从汉中联立中学毕业后,前往上海求学,加入汉中旅沪同乡会,结识了汉中共产党员第一人刘秉均。他和同学廖左明参与创办《汉钟》月刊,并连续刊发很多进步文章,传播灌输爱国和亲近苏联思想。
1925年,一心梦想做一个“数理博士”的何挺颖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5月30日,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而此时亲眼目睹惨案的何挺颖意识到现在的中国最需要的并不是数理博士,而是一名革命战士。之后,他给好友写下了“去休学者博士梦,愿作革命一新兵”这样充满热血的诗句,毅然抉择从大同大学数学系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弃理从文。
当时的上海大学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担任校长,邓中夏任教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蔡和森、恽代英、彭述之、萧楚女都曾在此任教。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何挺颖学习革命理论,探索救国真理,革命思想逐渐成熟,再次抉择投笔从戎走向烽火硝烟的战场。先后加入中国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
协助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为建立新型人民军队奠定坚实基础
1926年7月北伐战争,何挺颖受党指派在北伐军中担任团指导员。
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转移到第四集团军总指挥部武汉警卫团任连指导员,准备参加“南昌起义”,但因军长张发奎部队的阻截,未能赶上起义。8月底,何挺颖随团长卢德铭驻守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修水待命。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受中央委派,前往长沙领导湘鄂赣边界“秋收起义”。9月初,毛泽东部署“秋收起义”和进攻长沙,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共5000余人,卢德铭任总指挥,何挺颖任一团连党代表。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何挺颖所在的第一团由于混入叛徒,加之敌人增兵,部队被迫向浏阳转移,毛泽东也决定放弃进攻长沙,通知各路部队到浏阳文家市会合。何挺颖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秋收起义”的失利使得部队锐减到1500人。毛泽东决定引兵井冈山,向宁冈进发。
经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九坡村,大批动摇分子相继逃离,军心涣散。此时,毛泽东同志注意到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党员多,政治气氛浓厚,没有逃兵,便找他谈话。何挺颖提出“支部建立在连队上、在军队中发展党员、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等看法。
部队达到三湾村,此时仅剩800余人。当晚,毛泽东召开中共前委扩大会议,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形势,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一是进行组织整顿,将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缩编为第一师第一团。二是支部建在连上,在军队中建立健全党组织,班有小组,连有党支部,营、团设党委,全军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前敌委员会,“支部建在连上”沿用至今。三是建立民主制度。
在此次改编中,何挺颖协助毛泽东进行工作,临危受命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这次“三湾改编”,从政治上、组织上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编,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重获新生,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改革。
黄洋界保卫战创造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典型范例
1927年10月3日,经过整改后的工农革命军进军井冈山,抵达宁冈古城。在这里,召开了“古城会议”,着重讨论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决定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10月22日,部队到达遂川大汾镇时,遭到遂川县“靖卫团”的袭击,部队被冲散。毛泽东率团部及一营上井冈山建立中共工农革命军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而何挺颖和张子清等率领三营发起多次冲锋后,与团部失去联系,后来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相遇,按朱德指示,于12月返回湘赣边界。
赣敌吴尚第八军猛攻湘赣边界茶陵地带,何挺颖率领三营向茶陵增援,接应部队撤出,此时驻茶陵部队一团团长陈浩等人企图投敌叛变,毛泽东收到报告后,立即赶往茶陵,将部队带回井冈山,并下令处决了陈浩等叛徒,任命何挺颖为该团党代表,张子清为团长,朱云卿为团参谋长。
自11月开始,工农革民军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1928年3月上旬,根据中央临时政治局和湘南特委决定将前委改组为师委,由毛泽东任师长,何挺颖任师委书记。4月毛泽东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全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何挺颖任十一师党代表兼三十一团党代表。之后红四军召开第一次党代会,选举产生军委,毛泽东为书记,何挺颖当选军委委员。
5月到6月期间,红四军多次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剿”,7月根据地逐步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及遂川北部,茶陵县东南部等地。8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去湘南,毛泽东率领一部分红军去桂东迎接红四军主力。留守井冈山的只有三十一团一营,湘赣两省的敌人乘我军主力未归之际,对井冈山根据地的黄洋界发动第二次“会剿”。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00多米,是井冈山的险要哨口之一。8月29日,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与团长朱云卿召开会议决定安排迎战方案,发动群众协同作战。在何挺颖与朱云卿的指挥下,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凭险抵抗,击退敌军近四个团的兵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使党和红军保住了井冈山根据地,促进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我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斗范例。
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大捷消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9年1月,大部队在转战赣南的江西大余战斗中,何挺颖身负重伤,后转移至广东南雄乌迳时再遭敌袭击,牺牲时年仅24岁。
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传承弘扬烈士革命精神
汉水泱泱出英烈,青山绵绵埋忠骨。何挺颖,是数以万计的井冈山革命先烈和井冈山精神缔造者中,一名杰出代表、时代精英。
1991年4月,南郑县政府在其故居以东约2公里处建成何挺颖烈士纪念碑,碑基座上镶贴着“古城学潮”“南京路上”“奔上井冈”“永新大捷”“黄洋界上”浮雕,碑体上镶镌着薄一波题词“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和马文瑞题词“不朽井冈英雄,千古人民功臣”。整座碑体呈三个枪刺组合在一起的建筑雕塑造型,象征着捍卫革命政权的特征。
作家陈忠实2006年在井冈山参观后,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让我意料不到的是,黄洋界守卫战的两位最高指挥员之一的何挺颖,是我的陕西乡党。我早已熟知在陕西关中和陕北闹红的刘志丹等先烈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听说过何挺颖。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毛泽东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何挺颖烈士的堂侄、陕西理工大学原校长何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道:“前些年,我随汉中市委党史办征研组同志一行先后到上海、南京、武汉、广东和井冈山等地区大学及档案馆收集挖掘何挺颖烈士相关史料。通过更深的了解,令人十分感动和震撼,作为何挺颖烈士的亲属和家乡人,为他的坚毅信仰和人生追求、创新担当、不畏牺牲的精神和英雄事迹感到骄傲,其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井冈山人民、汉中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心中,也将激励和鼓舞一带又一代中国人。”
何宁说,今天我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何挺颖烈士革命精神,重要的是要从他身上看到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是怎样的成长过程,教育当代青年、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清晰认识到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是要对社会有一定的责任担当。何挺颖刚开始的愿望是科学救国,其间追寻到了“唯有武装革命才能实现报国”的理想。当今,怎样把自己的学习、工作及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是弘扬传承其革命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学会用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看问题,拓展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人文情怀,知行合一,努力践行。
何挺颖故居纪念馆负责人苏伟介绍说:来故居参观的人群来自四川、宁夏、甘肃、湖南等全国各地,接待人数逐年增加。我们在此工作的每一次讲解及随览,都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也都是一次思想的触动和碰撞。
在红寺湖风景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红色广场纪念碑前,何挺颖骑在腾空而起的战马上指挥战斗的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何挺颖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题词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何挺颖烈士是从汉中走出去的有志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走上救国救民道路、奉献美好青春的杰出代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重要领导人之一、红军初创时期的杰出领导者和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先驱。
他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其厚重的人生价值永远闪烁在历史星空,也永远激励人们踏着先烈足迹,肩负时代使命,进行新的长征。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杨春建 唐伟 吴汉兴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人人网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