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得以推崇,学子一旦考中进士,便到慈恩寺(今大雁塔)塔下题名,曰“雁塔题名”。唐代寺院也是开放的文化活动中心,高僧云集,文化繁荣,诸如说唱杂耍、上香拜佛、欣赏壁画和文化交流多在寺院,僧侣的社会地位很高,也不是想当就能当的。一要五官端正,二要声如钟罄,三要聪明,孩子多的人家往往选一个送去寺院。钱强拿儿子实在没办法,就换个角度想,事佛盛行于世,寺院里大师聚集,人才荟萃,也是做学问的好地方,能出家事佛也是很光彩的事,如果运气好,拜个名师,立身扬名,光宗耀祖都是有可能的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修禅,等他年长一点再还俗就行了。虽说儿子年龄小点,好在在那边有伯父照顾。想到这里,钱强劝俫崽静待几日,等自己安顿一下,再送他去书堂寺。
这日,钱强起了个大早,从家里出发,领着儿子向书堂寺方向走去。
书堂寺在零陵城北三十里外的岐山头村,路程不长,但出了零陵城便是荒山野岭,崎岖难行。走了还不到一半路程,俫崽就走不动了,钱强便背着他走。晌午时分,他们气喘吁吁地来到了岐山头村。
岐山头村地处川道,倚北山而面南水。书堂寺位于岐山头村东南约一里地,高出河道约六七米的文秀山山根一平台处,与岐山头村隔河相望。放眼望去,川道处的文秀塔分外醒目。
沿着官道向南而行,率先来到文秀塔下。文秀塔底层直径为两米,为青砖结构,有七层,呈六角形,塔高约九米。塔身约齐胸高,用凿制规整的青石块砌筑而成,再往上全是青砖。西边半人高处,还有一个窑洞形的佛龛。塔体中镶嵌着功德碑,从碑文来看,文秀塔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因在文秀山山脚而得名。钱强领着儿子绕塔一周,也没心思看这些,就往河对岸书堂寺赶去。
书堂寺坐西南面东北,建在湘桂驿道的西边,寺门离驿道也就一二十步的距离。四面树木葱茏,山门并不高大,进去依次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殿门口便是释惠融那清劲的欧体对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弥勒佛背后,是韦陀。穿过殿,有一小院,有僧房七八间。神奇的是荷叶山顶与书堂寺前面的台子山顶恰在一条直线上,因此风水先生说书堂寺是一块风水宝地。
书堂寺不仅在湘桂驿道边上,还离黄金码头“老埠头”不远,水陆交通方便,路顺人多,香火旺盛。钱强经过打问,终于在大雄宝殿旁边的松树下见到了伯父释惠融。
惠融禅师一听让俫崽跟自己出家,便摇头道:“太小了,恐怕自己料理不了自己!”
钱强对伯父道:“这孩子年龄虽小,但自理能力很强,且犟起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他就把儿子如何半夜追赶伯父,遇狼群袭击,爬树自救的事讲述了一遍,惠融禅师沉思了半天,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钱强和俫崽呆呆地站在原地不动。
其实,惠融禅师也十分喜欢俫崽,觉得他对书法有兴趣、有天赋,但他只有七岁,太小了,即便自己收留下,主持未必同意。他心里没谱,边走边思忖,如何向主持说起。
释惠融和主持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知道,如果照实情说他肯定不会同意。便对主持说,侄子家里穷,度日艰难,为缓解生活之困送孩子出家。他说这个孩子极其聪慧,便把前几天深夜出家遇狼的经过讲了,主持起了怜爱之心,便让释惠融将人领来,看看再定。
释惠融来到树下,对钱强父子俩道:“一会儿见了主持,问起俫崽年龄就说十岁,其他话甭说。”
大殿门坎很高,俫崽跨不过去,钱强领会释惠融的意思,并没有抱儿子,迅速抓住他的左胳膊,连拎带拖提了过去。
主持手持经卷,见他们来了,抬头打量,见这孩子明目皓齿,五官周正,相貌透出一股子灵气,甚是可爱,便问:“你说他有十岁?”
“刚过十岁。”钱强回道。
“咋看不像。”主持说。
“家里孩子多,吃不好,身体瘦弱了些。”钱强也不敢拿出平日县衙办差的气度,点头哈腰道。
“只是觉得还太小,恐怕难以自顾。”主持转向释惠融道,“师弟若愿受累,先自个带着,稍大点随怀仁他们修禅吧。”
“这样最好。”惠融禅师应道。
方丈见俫崽大眼睛,圆脸蛋,眉目清秀,年少机灵,稚嫩可爱,便道:“你年少单纯,古话有‘见素抱朴,少思寡欲’,你属‘怀’字辈,法名就叫怀素,字就叫藏真吧。从字面意义来讲,‘素’也有‘空’之含义,也有朴素、纯洁之意。”方丈起这个法号,无疑是希望他能远离尘世的喧嚣,清心寡欲,静心修佛。俫崽从此步入了佛门,成为书堂寺里年龄最小的僧人。俫崽当时没太懂,但他很爱自己这个新名字——怀素。
怀素还是个孩子,大家都喜欢逗他玩,不久便成了书堂寺的“开心果”。寺规尽管很严,但怀素那么小,也没人去严格约束他,当大家诵经时,怀素匍匐着身子,躲过主持视线,从间隙爬来爬去嬉戏。主持即便偶尔看见了,也眯着法眼,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