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7日
寻访问山房
寻访问山房
  庚子年暮春的一天,我陪同著名诗人、歌词作家党永庵老先生驱车拜访秦岭终南山的问山房主人谢存戌老师。于我而言,这是期待已久的事了。
  最早知道问山房是一年前浏览网页时无意发现的,知道它是位于秦岭沣峪口佘家湾的一处非常有意境的民宿。网上发布的几张图片特别吸睛,让人眼前一亮,感觉这个问山房就是尘世的一股清流,能涤荡人心灵和洗尽人间铅华,让人心生向往。
  果不其然,车子拐进佘家湾和王寺沟后顿觉神清气爽,一条干净蜿蜒的水泥山路引领我们直达目的地。坦率地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干净美丽的秦岭峪口。路两边的植被修剪有型,依着山势而建的民居也是错落有致,花木果树零星点缀,枝头鸟鸣啾啾,让大山显得深邃幽静。车子在山路大约行驶5公里便到了问山房。主人谢老师已在门口迎接我们。他一身浅灰色中式布衣裤,面貌清癯,和颜悦色。抬头望去,一柴门院落青瓦白墙映入眼帘,飞檐凌空,草木幽深,古树静默。门庭两边,门楣上用老榆木匾刻着“问山房”三个字。据说“问山房”这一名字来源于主人的三问:一问天地,二问秦岭,三问众生。
  推门而入,问山房共两层,依山而建有六间主题客房。主人带着我们沿青石板路慢行逐一参观,并亲自为我和党老师摄影留念。正午的阳光从山顶倾泻而下,整个庭院如身披七彩羽纱的美少女,静谧而乖张。假山翠嶂,盆景兽石,淙淙流水漫过绿的罅隙,让人心中顿感清凉舒适。枯木奇石恣意摆放,看似随意,却处处透着灵性,一看便知是主人的用心用意之作。最吸引我的是散落在庭院各处的藤椅、巨型藤条灯罩和梳理有致的木篱笆等。通过交谈得知,这些都是谢老师用从后山上采摘的藤条手工编制的。那些青砖黛瓦和老式的木质门窗是他从山民手里捡拾回来的废弃东西,还有一些枯木枝条或树根,则是他从河道淘回来,经过修剪打磨后,变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品。他的这种工匠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参观完,谢老师邀我们坐在一楼院内的茶台品茗聊天。他拿出了自己最好的香茗招待我们,言语随和,妙趣横生。那只养了七年之久的吉娃娃犬“点点”摇着小尾巴围着我们兜来兜去,小眼睛放着灵性的光芒,时不时跳进谢老师的怀里撒娇,煞是可爱!茶台旁边一池静水叮咚作响,几尾金鱼游来游去,青苔,青石,小石桥通往禅房,一草席,一蒲团,绿箩垂挂,静谧悠远,让人不禁想起“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佳句。
  品茗结束,党老师提议谢老师抚琴一曲助兴。于是我们来到了一楼房间。这里又是别有洞天,有书房,文房四宝,摇椅,卧榻,茶台长桌,可品茗怡趣,亦可小酌怡情。谢老师步入古琴台,轻撩袖筒为我们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整个屋子便余音绕梁,诗韵、禅意顿生。聆听着古朴沉静的古琴声,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恍惚间觉得这“问山房”于我而言,是外在的相遇,更是内心的重逢。是心中发出的声音,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己心中。看见和被看见,听到和被听到,种种经历,种种感受,如同江山湖海在身心充盈回荡,永无尽头。“窗外日光弹指过,席间花影坐前移。”真希望时光永远驻留于此时此地,往后余生亦别无所求。
  叔本华说:“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人到中年甚至暮年,回首来时路,看到的是披荆斩棘血肉横飞,或丢盔弃甲,或得名而失尊严,得利而失健康,得情而伤心动魄。总之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生命仿佛一根绷紧的琴弦,随时有中断的可能。如有一天,我们能参透世事放下最在意的部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终获得内心释然,这样就能把它们涂抹成一树自开自谢的杏花,自有一种深意和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