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1月27日
“文学陕军”吹响集结号 ——“百优作家”五年成果展示
“文学陕军”吹响集结号 ——“百优作家”五年成果展示











  接续传统:承前启后新一代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得天独厚的陕西作家,是最具实力的创作群体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创作的《创业史》《保卫延安》《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享誉文坛的作品,确立了陕西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为代表的第二代陕西作家乘势崛起,相继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一批源于生活,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精品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时代影响。与此同时,叶广芩、高建群、杨争光、冯积岐、红柯、吴克敬等一批陕西作家的小说创作也蔚成气象,他们共同造就了在中国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陕军”现象,他们作为第二代陕西作家在继承陕西文学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形成了更为广泛与多元的文学形态,让陕西文学在持续辉煌的同时,适应了文学的最新时代发展规律。进入新世纪以后,陕西文学适应社会剧烈转型和文学剧烈转型的要求,多文体、多元化创作推进态势进一步明显,在原创性要求极强的诗歌创作方面,以阎安、伊沙、秦巴子、远村、刘亚丽等为代表的一批陕西中青年诗人,持续活跃在国内诗歌创作的前沿,显示了文学陕军强烈的原创意识和深层次活力。以叶广芩、冷梦、周瑄璞、王妹英、杜文娟、周子湘、杨则纬等一大批中青年女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渐次崛起,在另一个文学维度上开始彰显陕西文坛的丰富与活力。目前除省作协外,陕西有市作协13个、县市区作协79个、行业作协11个;有省级会员4132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429人,各市、县(市区)、行业作协会员8000余人,网络作家3万多,总数4万余人,拥有庞大的作家群体。年龄最大的作家为南郑县孙伯和,90余岁笔耕不辍,年龄最小的作家为西安高新小学校园小作家群。在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贾平凹同志当选为中国作协副主席,3位同志当选为全委会委员;5位同志分别被选任为中国作协相关专门委员会主任或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繁荣文学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是党对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文学陕军”再进军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学工作,历届省委主要领导都力推“文学陕军”品牌,将“文学陕军”视作陕西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宝贵财富,千方百计给予广大作家以政治上的充分信任、政策上的充分保证、创作上的热情支持、生活上的真诚关爱。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筹划、精密安排下,陕西在全国创造性地实施了“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为出精品出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文学工作千头万绪,从出精品力作入手就找到了文学工作的切入点突破口;人才是根本,从中青年人才入手,就找到了文学工作的生力军和新的活力;机制制度是保障,是推动文学陕军再进军的关键要素。“百优计划”的实施,精准地抓住了文学工作的核心要义,把工作内容放在中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上,放在文学人才培养机制上,扶持一大批优秀青年作家专注于文学创作,这样才能促进陕西文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经过五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初见成效,“70后”有周瑄璞、贝西西、黄朴,“80后”有周子湘、杨则纬、丁小龙,“90后”有范墩子、王闷闷等,各个代际均有重要作家代表。可以说,陕西文学队伍已逐步形成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局面,人才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实力作家不断涌现。 

  政策引领:措施得力写新篇
  “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简称“百优计划”),自2016年9月启动实施,按照省委宣传部印发的《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管理办法》,省作协认真贯彻、精心组织,先后制订了《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实施方案》《陕西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资助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省作协关于选聘“百优计划”导师的实施意见》,成立百优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三方协议、百优作家五年创作规划及年度创作计划考核表、百优作家“四力”评估表等。五年来,省作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扣“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围绕“三贴近”原则,遵循文学创作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呈现出“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机制体制日臻完善、导师队伍实力雄厚、培训活动重点突出、创作精品亮点纷呈、文学环境持续提升”的良好局面,全省文学创作呈现强劲的势头,为全省书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提供了文学力量。
  在作家遴选工作中,坚持“两保证,一兼顾”的原则,在确保重点突出小说创作的前提下,各文学门类保持适当的、合理的分配比例,统筹兼顾各市作协、各位导师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百优计划”顺利实施的强大合力。经过导师举荐、各地推荐、网络公示、群众投票等流程层层筛选,最终遴选出首批74名优秀中青年作家。
  遵循作家的成长规律,按年龄、分层次引导入选作家努力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其中,60后、70后作家主攻长篇小说、个人专著,承继陕西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创作的优良传统,打造“陕西制造”长篇小说品牌;80后、90后作家倾力文学期刊,为数可观地发表中短篇小说,逐步走向发表、转载、获奖的良好程序。经实践证明,遴选出的这批作者有理想、有道德、有实力、有激情、有状态,创作出了精品力作,受到了中国作协、广大读者、作家同行、文学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从“百优计划”启动实施以来,省作协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主动推出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开拓新渠道,出台新举措,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不断为“文学陕军再进军”和“文化强省”战略提升增添新动能。具体措施如下:
  一、发挥引导职能,提高作家政治站位。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激励引领“百优作家”加强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二、围绕完善机制,强化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百优计划”推进工作,理顺机制,明确责任,合力推进。成立了以省作协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百优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加强“百优计划”相关工作的领导。制定印发相关方案和协议,签订三方协议等规章制度,明确分工,夯实责任,按照时序进度扎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三、围绕好中选精,扎实精挑细选。为了让“百优计划”更有针对性,努力培养出新一代“文学陕军”的后备力量,省作协按照“公开公平、德才兼备、深入一线、面向基层”的原则,努力在全省范围内遴选出“政治坚定、品德优良、群众公认、文学素质高、发展潜力大、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优秀中青年作家纳入“百优计划”。
  四、围绕催生精品,切实提升服务。针对入选的“百优作家”,省作协制定了详细的服务管理工作计划,在业务培训、实践采风、深入生活、文学交流、作品出版、研讨推介、评奖报送等方面提供了全流程、最优质的服务管理与业务指导。
  一是以“百优作家”践行四力评估为基础,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组织开展“百优作家”践行“四力”活动,促使“百优作家”对新时代的创作思想、方向、目标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升综合素养,更加坚定了他们扎根现实生活,勇攀创作高峰的信心。
  二是创新采用导师机制。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法进行文学创作,成立导师选聘委员会,选聘了贾平凹、李星、高建群、红柯(1962—2018)等25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对入选“百优作家”进行专人辅导、点对点指导。
  三是建立服务联系制度。省作协每季度依据个人创作计划,做好作品的创作、发表、出版统计,及时掌握情况;每半年检查导师与作家的联系进展,按照时间节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年终做好审核与总结。同时,省作协建立完善“百优作家”作品档案,收集整理“百优作家”出版的作品,进行归档,了解“百优作家”的创作成绩,全面提升“百优作家”创作水平。
  四是全面制定规划计划。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创作相结合,由入选“百优作家”每年填写创作计划,申报写作项目、主题、内容、思路,列出写作大纲,由指导老师批阅、签字,交由文学院备案,掌握其创作动态及进度,进行业务指导;及时了解“百优作家”写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相应帮助,为作家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牵线搭桥。
  五是组织开展“脱贫英雄”主题创作。引导“百优作家”进一步深入到脱贫攻坚建设中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宣传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充分展示各行各业、脱贫一线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风貌和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就,以富民强省的生动实践,绘就中国故事、陕西故事的精彩篇章。
  六是加大专业培训力度。省作协在先后举办了陕西“百优作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培训班、片区班(关中、陕南、陕北三个片区)、西北大学作家班、80后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脱贫攻坚一线培训班等各种培训班,将培训名额积极向“百优作家”进行倾斜,最大限度地帮助“百优作家”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同时,省作协积极协助省委宣传部办好每年的“双百人才”集中培训,邀请国内顶级评论家、作家、学者前来授课、面对面交流,拓宽入选“百优作家”眼界和思路。针对特别优秀的“百优作家”,省作协还积极推荐到鲁迅文学院等和各省文学类培训班学习深造。
  七是持续向外推介宣传。省作协将入选“百优作家”的成熟作品,倾力推荐到文学期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组织百优作家在读书日活动中向大众推荐可读性强的图书;推荐“百优作家”的优秀作品参与重大文学奖项评奖,2019年第五届柳青文学奖15位获奖作家中就有6位“百优作家”获奖,占有较大比例。联合地方政府、高校、出版社召开“百优作家”新作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加大对“百优作家”的宣传力度。
  八是始终坚持扎根人民。坚持组织入选“百优作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活动,带领“百优作家”亲临安康镇坪脱贫攻坚、追赶超越等现场一线采访采风,让作家灵魂深受教育、心灵得到洗礼、思路得以开拓,激励入选“百优作家”了解社会、贴近土地、亲近人民,为全省脱贫攻坚、追赶超越加油助力。
 
  创作成绩:硕果满枝竞芬芳
  一、长篇小说:长路与归途。时代的丰富性无形中消解了为一代人的文学主题命名的可能。如果一定要寻找近些年陕西中青年作家长篇创作的些许共同点,“迁徙”是一个难以规避的词语。从传统意义上的背井离乡寻找生路,到现代社会广阔天地的多重性自主选择,“迁徙”,既是作者笔下主人公们的命运转折,也折射出理性大历史架构之外血肉生动、绵密细致的生命之歌。而最终,这些在时代的角落或拼搏、或挣扎的行路者,都用他们的卑微、坚韧、勇气、信念求索命运的归途。
  周瑄璞的《多湾》无疑是近年来陕西作家奉献的一部诚意之作。作品2015年年底出版后,在文坛产生持续影响,2016年由西安综艺广播电台录制为长篇小说联播,滚动播放。季瓷既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又是作者笔下女性精神的象征,她在“多湾”的命途中展现出现实、果敢又富于韧性的品质,牵连出这部叙事时间纵跨近百年、聚焦一个家族五代人的生存际遇的大书。季瓷那种在苦难中愈加凸显的丰沛的生命力,恰如李洱所言“作为中国式的地母形象,将被我们一再想起”。及至季瓷的孙女西芳在新社会背景下的新的境遇、迷惘、找寻以及回归,更深刻地呈现出命运多湾如河以及人在多湾命运中的泅游。
  作者的另一部长篇《日近长安远》则将视角由历史的广度回溯到对生命深度以及命运可能性的探寻。罗锦衣、甄宝珠两个女性以完全不同的状态展开由“乡”到“城”的迁徙之路,也是许多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她们没有背景,没有出众的才华,只是热闹繁华中企图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的小人物。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她们有各自的内在冲突、逼仄困窘、欲望追逐、智慧体验。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对于这两个女性,作者始终抱有同情和理解,不随意批判,也不随意给出答案,文学之于生活复杂性、多元性的严肃和宽容,得到充分施展。
  大气磅礴的《叶落大地》讲述民国初期一群遭遇旱灾的山东人结伴西行落脚陕西的故事,他们一路离合悲辛,一生苦难坚忍,在战火、饥饿中为了生存、传承而奋斗。难得的是,作者吴文莉的叙述精彩纷呈又极具耐心,她似乎并不急于呈现中国曾经苦难的大历史,而是通过刘冬莲、谭彦章等这一群最普通的人把中国大地上那些善良、感动、卑微和盘托出了。仿佛她要讲述的不是中国史,而是中国人的生存史、饥饿史、苦难史,讲述一曲叶落大地、生生不息的传承史。
  《得城记》是王妹英继《山川记》之后的又一力作,甚或续章。可以说这次自我超越意识十足的创作尝试,颇具中国古典小说的审美意蕴。从乡村到城市,体态样貌,浮世物语,烟火人情,鬼魅传说娓娓道来,相互浸染,自成一格,徐徐讲述了以凌霄、艳红、九米为代表的乡村女青年的进城记、得城记,又深刻反思着人间众生的苦与乐、失与得、罪与悔。
  近一百年,战争和科技先后主宰了我们生存、交往的空间和方式,面对现实的强势介入,对人们命运的观照,对精神皈依的关注是文学无可避免的方向。杜文娟的《红雪莲》书写一群援藏人在逃离与奔赴的价值找寻。冯北仲的《遗园》聚焦现代知识分子情感命运,奏响一曲大学精神的挽歌。侯波的《流火季》以中国第一口陆上油井建设生产为背景,叙述了一部轰轰烈烈的革命史。宁可的《日月洞》勾勒一副风起云涌、情天恨海的小镇世相。惠潮的《盲谷》书写小人物为了改变命运的拼搏奋斗。这些作品或笔意宏大,或着眼轻微,共同晕染出一幅中国革命和世相的细密画卷。
  二、中短篇小说:根据地与心理场。与长篇小说宏大绵密的呈现方式不同,中短篇小说似乎更能体现出作者主动建构具有强烈个性标志的主体意识,也更能够呈现出带有隐喻和象征意义的叙事空间,复杂的文化意蕴与多样的小说叙事艺术实验,具有别创新体的意味。在时代的巨变中,当以往的参照系本身变得混沌模糊又复杂丰富时,他们主动建构起各自新的观照视域。他们打破靠线性冲突与因果性格来平铺直叙的模式,以领地整体意识,统摄多元情节,半叙景地,半涉人事,安顿人事爱恨生死,在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深层意识的开掘和总体意向的弥合中,不断逼近吾土吾民这一巨大存在本真,导向一片最幽深逼仄又最高远苍茫的创伤现场,一片充满着当代焦灼的心理实验场。
  周子湘:“这是我,和一代青年面向世界的探索意识。”她以“华人海外打工”系列小说,主动建构起复杂而隐曲的底层视域。通过对这一散落却庞大、特殊却隐形的海外务工群体生存状态的展现,揭开社会熔炉中极具代表性的一角生活场域。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残酷生活环境中疲惫不堪地活着,在游轮、餐厅、厂房等世相繁华舞台的幕布后,纷至沓来地上演着各自的悲苦。周子湘将亲历的文化感知、熟悉的生命个体,来自远方、归途乃至未来的心灵呓语,放置在巨大的生存困境背景,形成超越现实生存的远景探问。
  高远:“看似乡村的历史,又像城市的历史。”这位致力于讲故事的人,用一篇篇作品建构出薛录镇、清泰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枢纽场域。村镇与人之外,隐喻的是北方的历史。他用极尽变幻的天才笔墨书写民生变革、司法改革下各类图景,将社会层面的理解对象在文化层面进行大胆解释,对生存本身进行深层透视:北方大地的战栗、个体灵魂的撕裂、原始冲动的爆发、生命尊严的消磨。细节中包裹着一种属于自身个性特征的语境感觉,统摄时间与历史,形成了潜隐的强大冲击力。高远对乡土中国思考是丰富的,更是严肃的。薛录镇、清泰街是北方随处可见的村镇,是习焉不察的生死场,暗喻着中国的当下和未来,微观和全部,此路和活路。
  丁小龙:“我裂变为更多的我,自我成为更多的他者。”丁小龙的根据地正是他复杂的精神空间。他向深度开掘,为在“地下室”与“海上孤岛”沉默的共同体而发声。天马行空的艺术感觉和深层心理叙述实验构织出互文性、复义性,神性色彩、流亡色彩与奇诡堂奥的人生相结合,精心设计的生活具象指向更为深刻的野心:生命的表达自由与艺术的表达自由。
  主动规避宏大现场,转而以个性化的场域承载经历与精神,是越来越多小说家的选择。陈毓从宽泛的题材里建构了向外辐射与广阔中国发生羁绊的“流水镇”,它所呈示的诗性速写漫溢着语言的节奏、色彩和音乐,所释放的审美意蕴成为作者专属的美学资源。范怀智的根据地是生死中间的地带——活着,将萤火微小的真实存在放大,温柔克制的笔调下产生了野性的破坏力量。杨则纬的笔墨从咖啡馆的故事发生地,延伸至十字街头的人潮与建设着的城市。王宏哲的“空场地”叙事意向,附着着他特有的忧郁和明朗的激昂情绪。作家们以对小角落的动态聚焦,反光变化的大时代,在建构自我专属领地的同时,也描画出一幅中国社会的缩微形态图。
  三、诗歌·散文:词语及其抵达之处。在完成日常的、功利的、琐碎的交流之上,语言的意义,还在于延展出一个别致、丰饶、美丽甚至隐秘的世界,那是语言的世界,也是语言之外,血液、思想、灵魂、情怀以及更多未名事物所栖居的境地。诗歌和散文,正是这个场域的绝佳载体。
  王琪是极具故乡情结的诗人,长居西安的他,似乎更多时候兀立在故乡罗敷河岸和秦东旷野,从《秦地之东》,到近期的“建国路”系列,他的诗歌始终带有一种天然的忧伤感,用他的诗句形容,那是一种“暮色也补不齐的忧伤”。他敏感于时序、物象、人事、故园的轮回变化,敏感于现实的匆忙,敏感于细琐的温情和疼痛,并用诗句抚摸那些敏感的纹理,就像抚摸河中的石头时,让河水从指缝流过一般温柔、低沉。诗人感伤地说,“河水流经的地方,我难以抵达”,但那种无以抵达的情绪,却以一种本真的体验感,守候着他的故园和那些在世上匆忙轮回的生命。
  从格式、音律到意象序列,成路的诗学探索意识是清晰而主动的,长诗《母水》正是这种有意采撷的新收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元祖之河、神性之河,也是繁衍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在这部选取黄河从内蒙古乌梁素海到陕西韩城龙门段为样本的作品中,诗人对地理和历史给予最大限度的还原。他的语言,具有和青铜一样坚实的硬质,河流的连贯性构成了长诗表达的支撑,内核和肌理上,却是对民族、战争、神话、传说、工业、农业、军事的判断和诉说以及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生命深刻力度的抵达。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被命运逼入哑默荒寒地带的青年诗人左右,天然具备了既源于生命自性,又源自生命升华的深沉精力。他的诗作情感真挚,语感朴茂,意象清奇,以独自深入的生存感知与异质混成的诗性表意,展现与逼仄生存境地全然不同的心境,诠释出现代人生之彷徨境地与救赎境界。
  马语的散文和他的故乡陕北一样,有一种旷然的大气。陕北是神奇之地,从高空俯瞰,大地绵延的丘壑就像神仙的掌纹,一架山、一条沟之间,或许只住一户人家。空间的遥远,是人与人之间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络——荒凉与热血,或许就是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的天性。马语的散文就呈现着这样的天性,他驻足、凝望,和盘托出而并不刻意追求细致,他的文字中,带有陕北的质朴、厚重、诚恳、灵性,是他生命的史歌,也是这片高原河山史诗的一部分。
  除了对大事件、大历史的承担,写作本质上仍是极端私人化心灵的建制,忧伤、隐痛、智慧、温暖、和解……这些与心灵有关的地域都是文字抵达之处。梦野以淳朴安静的笔触对准眼下纷繁的世界,展示独自体验里的忧思与隐痛。马召平以媒体人特有的睿思书写对现实的理性解析与循循善诱式的劝谕。李育善行踏丹江,在对自然、土地、时序的感知中抵达旷达之境。他们用自我的方式,用文字的方式持续着对人类境遇的温柔观照,对多元世界的持续探索以及对更多幽微境界的抵达。
  四、报告文学·儿童文学:世界的多彩呈现。杜文娟的写作充满了行走和体验意识,她对生活和生命有天然的热爱,这种热爱又因为西藏经历而被升华,她的文字因此有了力度、温度,也因此有了舒朗的格局和乐观的韧性。她写蓝天圣湖、高山雄鹰、飞沙走石、荒凉戈壁、封山大雪,她也用笔写到生活在遥远天域的人,写他们的生老病死、艰难困苦、豁达平和。这些作品贯穿起来的意义,并不在于对一个神秘世界的展览,或具体人事的描摹,而是对我们生活的反思,对信仰、力量与崇高的致礼。
  吴梦川的“花朵系列”关注孩子们的个性特征。它们大多以青少年为成长题材和成长主题,作者尊重儿童,呵护童年,凝结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挖掘出深藏于孩子们内心的光明与温暖,字里行间散发着人文情怀,糅合着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传递出一种顽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力量。
  黄丽用绘画的方式呼应语言,从简雅宁静的《安的种子》,到活泼灵动的《外婆家的马》,她用一以贯之的匠人精神,将绘画同文字相结合,形成一种彼此阐释、彼此延伸、彼此呼应的互文关系,完整、柔和而又细腻地传递出文字中的情感和意义。
  所谓“赤子情怀”大致就是以初生者的态度去包容和追求,更深远的意义上体现着善念。周公度的《鲸鱼来信》《老土豆》富于想象力,也书写着属于孩子的欣喜和忧伤。梁慧贤的《老姑母的船形别墅》充满童心童趣,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他们都在用文学的方式呈现世界的丰富和绚烂。
 
  展望未来:“文学陕军”再出发
  经初步统计,“百优作家”五年来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共计1477篇次。其中《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国家级刊物及《当代》《十月》《作家》《钟山》《江南》《作品》《北京文学》《小说月报·原创版》《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刊物报纸及重要选刊、有影响力年度选本发表168篇次,重要影响力出版社出版21部,获省级以上重要奖项31次。
  经过五年的跟踪服务培训,全方位考核,从“百优作家”中评选出周瑄璞、杜文娟、周子湘、丁小龙、杨则纬、范怀智、侯波、寇挥、王宏哲、陈毓、吴梦川、成路、王琪、梦野、左右15名优秀作家;创作出一批如《我的世界文学地图》《日近长安远》《慢船去香港》《魏紫的春天》《红雪莲》《得城记》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精品力作。
  “百优计划”的实施,着力造就文学陕军新梯队。加强巩固60后、70后,扶持鼓励80后、90后,引导助推他们创作出属于陕西,更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品,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并全力将他们推向全国的文学视野与范围,接受更高层次的检验与挑选。“百优作家”的政策优势、管理方法、新人佳作,成为全国文坛亮点,多省作协前来观摩交流,吸取相关经验。
  “百优计划”极大地调动了作家积极性,为全省中青年作家树立了标杆作用,入选作家备受鼓舞,向全国文坛看齐,向名家大腕学习,深入生活,勤于思考,扎实写作,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作品,在陕西文坛形成了奋力追赶超越的可喜局面。
  “百优计划”经过五年实施,积累了许多管理服务中的具体经验,有利于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今后,陕西省作家协会将继续营造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催生精品力作,将优秀作家推向全国文坛,打造一支扎实稳定,以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为主力、兼容多种写作风格的“文学陕军”新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