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透纳的《密尔班克的月光》这幅油画作品,我也是初次相见。我想,它应该算不上透纳的代表作吧。
在大学刚开学的一个晚上,因参加军训而倍感疲惫,便瘫倒在床,以放松为理由打开手机微信和朋友聊聊天。但聊完了依旧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就顺手翻到以前关注的几个公众号,自高考以来都没怎么仔细翻阅过。
我很少这样仔细地看手机。因自身原因,用了两年时间来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去奋斗,所以对手机的了解程度无异于如何做一桌可口的饭菜,算不上一个时下而言合格的年轻人。
此刻正处情调略显阴郁的深秋,宿舍楼里不透风,也暖和。
人有时候很奇怪,在这样一个温暖舒适的空间,突然就想起那些曾经风吹雨打的日子。像人登山观景,最爱回味的并不是意料之中的山顶美景,而是登山过程中野草丛中蹿出的野兔,不期而遇的暴风雨,心爱的衣服蹭个破洞,额头撞了崖边一棵树,等等,完全意料之外。那个晚上,就是因为在公众号上看到了这幅画,瞬间就把我的思绪放空,然后再拉回过去。我算是个爱经常胡思乱想也爱时不时回忆过往的人,但都有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很少会被一个什么东西突然击中,被拽回去。这种感觉很难忘,很舒服,难以解释。
知道透纳大师也是因为第一年备考的时候有过艺术史论相关知识的学习。当然,只是皮毛而已。这时在推送文章中再次看到透纳那些熟悉的作品,突然就有了别样的情绪和心境,尤其这张《密尔班克的月光》突然就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开始满脑子都是这幅画的画面了。我不了解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也不知道这幅作品到底传达了画家怎样的思想和审美,但此时此刻,我没有赏析它的冲动,所以也就没有第一时间去网上查阅和它有关的背景资料。我只想沉浸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里。
月亮,从小到大在我心里有温馨、明亮、思念、惆怅的味道。我记得我看到透纳的第一张月光作品,正是那篇推送封面所刊载的《明月》,画面固然很美,但《密尔班克的月光》却让我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冲动与暖意,像是冬天不停吸鼻子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你手里放了个红薯,冒着热气,散着幽香,那一瞬间让人惊喜且满足,这种小幸福真的是生活中的意外收获。然后心里就不禁想说“画的真高级”,当然这不是赏析,只是自己感觉经验里的一些“望文生义”而已。我记得在第一年备考的时候曾经和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老师问我“你认为什么是高级的艺术”,我想都没想,或许是以前在哪看过这样的言论,又或许是发自内心,脱口而出“源于生活,就在自己的生活里,你觉得它又高于生活”,到现在我依旧这么认为,因为所有的高和低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高与低。于我而言,能让我从中感受到生活之美的,我就觉得很高级。
特别喜欢朦朦胧胧讲不清的感觉,有无限的可能性。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就是很喜欢,没有什么十分明确的理由。画面似是而非,让人感觉什么都有,明月、繁星、渔船、渔夫、远处地平线上影影绰绰的村镇……你似乎能听到渔夫的对话、夜鸦的啼鸣,湖水微起的波涛声,但画面又是那么的悠远、空灵和宁静。这似乎不太合逻辑,但处处都是该有的逻辑,这里的逻辑并不是说平时解数学题的逻辑,而是对于感性的逻辑,月亮红得像太阳,泰晤士河美得像梦境。当时的感觉,就像是我又重新回到往日夜深人静的家里,坐在书桌前,旁边是那盏日夜陪伴着我的夹子台灯,散发出柔和的光,如同《密尔班克的月光》里的那轮明月。它知道我的努力,我也知道它的辛苦,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慰藉。在寂静的夜里,我再次感受到了那时的苦涩,那时的温馨。突然有点鼻酸,想哭,又有点想笑。
深秋的山脚下是清凉的,橙黄色的路灯依然很敬业。在这特有的氛围里,捧着一块香喷喷热乎乎的红薯,就坐在这样的水边,看着这样的月光,心如微澜在跳动,很自在、很幸福,伴着点儿与年龄不符的淡淡惆怅。
此刻,自己坐在了透纳的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