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16日
尽显才华的一部厚重大书 ——读柏峰的《万水千壑走洛河》
尽显才华的一部厚重大书 ——读柏峰的《万水千壑走洛河》
  洛河古为洛水,是渭河的主要支流,虽然在《山海经》和《水经注》里有专门的记叙,然而,千百年来却未曾有专门的论述和文学叙写,柏峰的《万水千壑走洛河》应该是首部从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植被方面全面叙写的长篇纪实散文,实在有研究和论述的必要。
  纪实散文,关键是“纪实”,也就是说客观而真实地描写审美对象物,这是纪实散文的基本的艺术法则。柏峰的这部书稿,共有11个章节,从洛河的发源地终到进入渭河的三河口,从围绕洛河的历史神话和历史传说到具体的历史文化生成,从人文景观到历史人物以及沿河的绿色长廊,多角度完整地展现出洛河的过去与今天,整体显示出这样几个艺术特征:
  首先是叙写的艺术视角的宏阔。要比较全面地描写一条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河流,如果没有宏阔的艺术视角,就不能很好地展示出这条河流的整体风貌。作者选取了从远古走来的洛河,传说与考古发现的洛河流域远古文明,洛河流域幽深的历史文化,洛河流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洛河流域的历代长城,洛河流域的关学大儒,杜甫在洛河流域的岁月与诗歌,洛河流域的大诗人屈复,“水圣”李仪祉,洛河流域的红色文化,洛河流域的植被与特色等章节,仅从这些章节的设置,就可以看出这部书稿涉及的领域之宏阔。艺术视野的宽阔,实质上是作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与广度的反映,而这对事物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体现出作者的气度。气度,按照字面的解释,是指人的气魄和风度。没有高旷的气度,就不会有宏阔的艺术视角。
  其二是这部书稿真实到了几乎成为“信史”的地步。所谓信,就是诚实,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为文,尤其是纪实性文学,更要讲究诚实,诚实是基础。柏峰的《万水千壑走洛河》可以说是一部诚实之作。比如,在“洛河流域的关学大儒”这一章里,删繁就简,线索清晰地梳理出自从北宋张载开创关学以来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然后,重点介绍了韩邦奇、韩邦靖、李元春等关学大儒的学术生平和学术成就,并连带介绍了他们的师承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在叙写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洛河流域的岁月与诗歌,他严谨地考察了当时杜甫为什么离开京师前去奉先(今蒲城)、白水和鄜州等地的历史背景和缘由,史料扎实,分析透彻,入情合理,统计出杜甫在洛河流域一共写出了60余首诗——这个统计数字,看起来很容易,却不知道作者翻阅了多少关于杜甫研究资料和阅读了各种版本的杜甫全集,其中有清代学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和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以及当今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的《杜甫诗选注》以及谢思炜的七卷本《杜甫集校注》,仅就杜甫诗歌的评析便参阅了刘学锴教授的《唐诗选注评鉴》以及程千帆先生的《唐诗课》与吕正惠《诗圣杜甫》,至于洪业先生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不知读了多少遍,还有冯至先生的早年力作《杜甫传》等等著作,作者占据了大量的史料,才写出了这万余字的文章。为了达到“信”也就是诚实,真是煞费苦心。
  其三,足踏实地的田野考察功夫。在这部书稿的“后记”里,作者说到,为了考察洛河的发源地和流经的地面情况,他曾经三次登上陕北黄土高原上的白于山,多次沿着洛河走过吴起、志丹、甘泉一直到洛河入渭口大荔县辖区的韦林镇等地,行程数千公里,足迹几乎踏遍了洛河的寸寸土地,这并非夸张,而是切实为之。第一次去白于山,由于迷路而车陷深壑,让作者至今“仍感后怕”……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从白于山到吴起,有48条沟壑的小溪流汇入洛河,如果未曾亲身经历且详细一一数来,是不能得到这个数据的。为了确切查探洛河的入渭口,其两次奔赴华阴、潼关,最后才在上述的地点,看到了真正的入渭口。为了探询“大荔人”,几次穿越铁镰山,到达甜水沟遗址仔细探询,其辛苦卓绝,亦非常人能够为之。
  其四,整部作品,浑然一体,语言优美。纪实散文,除过强调“纪实”而外,散文呢,是要讲求语言之美的,作者的文笔很好,无论是描摹景观还是介绍历史人物,笔端饱含热情且优美流畅。
  总而言之,柏峰先生的这部《万水千壑走洛河》确实是一部当前不可多得的纪实散文佳作,这与作者具有扎实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占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分不开的,也与其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有关,特别是对我国考古领域的长久关注和古典哲学尤其是经学研究的根柢密不可分,因此,才写出了这部对他来说却显得游刃有余的丰厚的长篇纪实散文,是目下文学创作的又一新的收获!